51.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與上陽城遺址(西周晚期)
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虢國墓地是西周晚期虢國的貴族墓地,該墓地墓葬總數在500座以上,主要經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第一次發(fā)掘是在1956—1957年,在三門峽市上村嶺發(fā)現墓葬234座、車馬坑3座、馬坑1座,出土各類遺物9000余件,其中最高等級的墓為虢國太子墓,證實這里是虢國貴族的墓地。第二次發(fā)掘是在1990—1991年,在上述墓區(qū)的北側發(fā)掘了1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隨葬青銅器和玉器。玉器造型多樣,精美異常,其中的玉莖銅柄鐵劍是迄今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人工鐵制品。上陽城遺址是虢國的都城遺址。遺址內發(fā)現有城垣、城壕、宮城、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冶銅作坊、居住遺址、墓葬、糧庫等100余處遺跡,出土銅器、玉器、石器、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遺物1000余件。三門峽虢國墓地和上陽城遺址的發(fā)現,印證了文獻中關于虢國的記載,為人們了解虢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52.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兩周)
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市區(qū)東北7公里黃河西岸的臺地上,緊臨黃河。在梁帶村及其附近地區(qū)約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共發(fā)現兩周時期芮國墓葬103座、車馬坑17座,墓地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初步確定,梁帶村村北一帶為處西周晚期至東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帶墓道的大墓當為諸侯級墓葬。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的發(fā)現,表明周代禮玉制度的玉組佩大量出現,表現青銅器禮制衰落的青銅玩具出現,為了解和研究陜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53.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西周至春秋)
位于甘肅省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20世紀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通過2006年的考古調查與鉆探,發(fā)現城址1座、夯土建筑基址26處、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較豐富的文化層堆積,發(fā)掘大型建筑基址1處(21號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9座、祭祀遺跡l處。祭祀遺跡位于被盜秦公大墓的西南部,相距約20米,包括大型樂器坑1座、人祭坑4座。特別是大型樂器坑的發(fā)現對于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其中,祭祀坑中出土的編鐘在考古學中有重要意義。歷史上,此地周圍就曾有類似編鐘出土,但一直未找到出處。該遺址的發(fā)掘解決了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
54.安徽蚌埠雙墩1號春秋墓(春秋)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區(qū)淮河以北3公里處,隸屬淮上區(qū)小蚌埠鎮(zhèn)雙墩村。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對1號墓啟動了搶救性發(fā)掘工作。在19個月的精心發(fā)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該墓為春秋時代的諸侯王級墓葬。而墓葬發(fā)掘中發(fā)現的形制、結構和遺跡等現象極其復雜,出現了許多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筑遺存。蚌埠雙墩l號墓使用了前所未見的五色顆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為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旌匣ㄍ痢6@種顆?;旌贤练且坏厮a,均需異地選擇和采運,并根據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現遺跡的需要進行人工混合,從而形成不同顏色。墓葬還使用了前所未見的封土堆下白土墊層,即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鋪墊了一層厚約0.3米的白土層,直徑約60米。這種純白色土不屬于白膏泥土,經檢測為沉積淤土滲出來的白色泥漿沉積土。這種白土同時還用于墓坑壁抹層和混合到封填土中。其形制、結構和遺跡極其復雜,表現了迥異于中原地區(qū)的淮河文明的部分面貌。
55.陜西鳳翔雍城遺址(東周)
位于陜西省鳳翔縣城南,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城遺址為東周時期秦國都城遺址,包含有秦國大型宮殿遺址和秦國國君墓,出現凌陰(冰窖)遺址與早期秦俑。從20世紀80年代起至20世紀末,在雍城秦公陵園內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碧脚c發(fā)掘,共探出中兆溝以內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和刀形等各類大墓48座,初步判斷,“中”字形墓當系秦公墓葬,其他形制的墓葬可能分別為秦公墓陪葬的車馬坑、秦公夫人及王公大臣等墓。2009年,在原確定出的14座秦公陵園中分別選定1號和6號陵園進行復探,并對6號陵園中兆溝外側中小型墓葬及車馬坑進行發(fā)掘,均獲得重要新發(fā)現,從喪葬制度上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內部等爵森嚴的場景,無疑對研究早期秦國陵寢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至關重要。
56.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戰(zhàn)國)
位于湖北省隨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是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于1978年發(fā)掘。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長16.5米,東西長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整個墓葬分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wèi)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5萬多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fā)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其氣勢恢弘、音質純正,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fā)現。出土的眾多漆器體現了楚文化的神韻,其中出現帶有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
57.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戰(zhàn)國)
位于甘肅省張家川縣術河鄉(xiāng)桃源村。該墓地是搶救性發(fā)掘,清理被盜墓葬三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三座墓葬的結構形式新而獨特,墓道、車坑、墓室為一體,墓道為臺階式,下接車坑,車坑側面(北)開偏洞作為墓室。墓道及墓室中發(fā)現隨葬車乘裝潢極度豪華。這類車乘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實屬罕見。墓室內的車用金、銀、銅箔制成的各類動物飾片對車箱、側板進行裝飾,用金、銀箔制成的各類牌飾對車輪各部位進行全面裝飾,使其在外部看不到有術制痕跡。墓葬中發(fā)現了大量的鎦金、銀及鐵制車構件和金、銀、銅車飾品,以幾何圖案和動物為主。一件青銅繭形壺底部有陽鑄銘文“鞅”,帶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銀、銅飾品如虎、大角羊等有著明顯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藍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著濃厚的西域文化特點;出土的鏟足鬲和陶器,又有著強烈的戎人文化風格。從墓葬的型制、出土器物及裝飾極盡華麗、規(guī)格甚高的隨葬車乘分析,這批墓葬應是一支戎人首領的墓地。初步推斷這批墓葬的年代為戰(zhàn)國中晚期。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屬成分的動物飾件、俑、車構件等為我國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58.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與龍崗秦墓(戰(zhàn)國至秦)
位于湖北省云夢縣,于1975年發(fā)掘。睡虎地秦墓是一處戰(zhàn)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fā)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簡1100余枚以及毛筆、石硯、墨塊等文房用具。竹簡上的秦代隸書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記載了有關秦代法律、醫(yī)學等諸多內容,為研究中國書法、法律、醫(yī)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龍崗秦墓也是一處戰(zhàn)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fā)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簡283枚及木牘l方。內容記載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睡虎地與龍崗秦墓的發(fā)現,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59.湖南龍山里耶古城遺址(秦)
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貴四省市在此交界,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1985年6月,一批做磚瓦的泥水匠在挖泥巴做土胚時,挖出了一些陶器、兵器,自此揭開考古界對里耶古城時斷時續(xù)的考古發(fā)掘。2002年4月17日,為配合碗米坡水電站工程建設,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的考古工作隊進駐里耶進行搶救性發(fā)掘,里耶古城的風貌也隨之一點點地屁露出來,數百座古墓葬群與這座古城同時重見天日。古城鄰江而建,緊靠酉水,占地1萬多平方米,有夯土城墻、護城河、房屋建筑遺址、排水設施,多座古井規(guī)則地分布在古城內外,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統(tǒng)。從出土的建筑材料、陶片、青銅兵器以及生活堆積物來看,此城應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修筑的軍事城堡,用來開疆辟土和抵御秦國的進攻。戰(zhàn)國末年,秦國大軍從烏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軍被迫東撤,這座古城就被放棄了。除這座歷史從未記載的古城外,里耶鎮(zhèn)還發(fā)現了年代分別為西漢和東漢的兩座古城,而在整個酉水流域,目前共發(fā)現了4座古城,共涉及古城遺址、古墓葬79處。里耶古城遺址的規(guī)模在2萬平方米左右,在這一范圍內發(fā)現了三口古井,并從其中一口命名為1號井的古井內取出了近3萬枚秦簡,內容涉及包括乘法口訣在內的各方面內容,是秦國基層政權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社會“檔案”。
60.陜西秦威陽城及秦宮殿遺址(秦)
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于1959年發(fā)掘。秦咸陽城是戰(zhàn)國后期秦國及秦代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秦咸陽城以咸陽為中心,東至黃河,西達千河、渭河,北起九山,南至秦嶺,地域廣闊。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闕、咸陽宮、蘭池宮及“六國宮殿”。渭河以南是舉世聞名的阿房宮以及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宮和上林苑,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根據咸陽宮遺址復原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臺宮觀,由飛閣連成一體,是富有藝術魅力的臺榭復合體?!傲鶉鴮m殿”遺址仿戰(zhàn)國其余六國宮殿而建,阿房宮遺址有高大的夯土臺遺存。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對成陽秦宮遺址的考古調查發(fā)掘,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秦代文物資料,初步探明了秦宮殿的建筑結構和布局。在宮殿遺址內還發(fā)現有完整的排水、取暖和窯藏等設施,出土了大量秦代銅器和秦國及關東各國的貨幣。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的發(fā)現為研究秦代歷史文化面貌及其都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