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一是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dá)技巧;二是評價文學(xué)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梢娭锌紝忌旁娢拈喿x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也即詩人形象)。鑒賞古代詩歌時,形象、語言和表達(dá)技巧往往是融會在一起,而不是單獨命題的。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不僅是中考古詩詞鑒賞的題型之一,更重要的是,正確地解讀和把握形象的內(nèi)涵,有助于考生領(lǐng)會詩人的感情,分析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中的哲理。
【知識盤點】
1.詩歌中的藝術(shù)形象,是詩人從審美的立場出發(fā),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加以藝術(shù)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事件、自然景象和生活環(huán)境,是借以寄寓詩人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shù)形象。
(1)對于敘事詩或偏重敘事的詩歌而言,詩中的“人”和“事”就是藝術(shù)形象。
(2)對于抒情詩或偏重抒情的詩歌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藝術(shù)形象。
(3)對于寫景詩、狀物詩、偏重寫景的詩歌而言,詩中的“景”和“物”(即意象與物象)就是藝術(shù)形象。
2.詩歌中表現(xiàn)形象的方法有:
(1)通過事件來表現(xiàn);
(2)用環(huán)境來烘托或?qū)Ρ扔骋r;
(3)運用描寫手法描寫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或刻畫細(xì)節(jié);
(4)直接發(fā)表看法或抒發(fā)感情。
3.一些常見意象比較固定的文化內(nèi)涵:
(1)楊柳、長亭、孤帆、驛路、浮云——離別、游子
(2)大風(fēng)、長云、寒霜、飛雪、苦雨——凄涼悲愁
(3)梅花、翠竹、松柏、幽蘭、菊花——高潔隱逸
(4)美人、神女、靈修——國君
(5)杜鵑、磁針——堅貞
(6)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鄉(xiāng)
(7)青鳥、鴻雁、雁足、尺素——音信、書信
(8)白雪、玉壺、冰心——高潔
4.常見的人物形象特點:
(1)不慕權(quán)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xiāng)的形象;
(7)獻(xiàn)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
(8)愛恨情長的形象。
5.鑒賞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詞語:
不慕權(quán)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慷慨憤世、矢志報國、報國無門、建功立業(yè)、友人送別、思念故鄉(xiāng)、獻(xiàn)身邊塞、反對征伐、愛恨情長、憫農(nóng)憐農(nóng)、熱愛山川、哀嘆昔盛今衰等。
【技法點撥】
1.把握詩歌形象的總體策略有:
(1)抓描寫人物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及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情節(jié)的關(guān)鍵字詞句,揣摩詩詞形象的外形與內(nèi)涵特征;
(2)詩詞語言往往講究含蓄美,考生要通過想象、聯(lián)想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補充完整,進(jìn)而挖掘出形象的內(nèi)涵。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并非實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內(nèi)涵,理解這樣的形象,考生還需要有一種“猜測”想象的穿透力;
(3)有些詩歌塑造的形象較多,可以對眾多的單個形象進(jìn)行組合加以想象,構(gòu)成整體形象;
(4)有時,理解詩歌的形象,考生不能僅僅停留在詩歌語言的表面望文生義,而應(yīng)該立足于深層理解和整體把握;
(5)古詩詞往往寄情于物,考生要善于撥開意象的“迷霧”,見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6)考生還應(yīng)該聯(lián)系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人生遭遇以及詩人塑造形象的藝術(shù)技巧等進(jìn)行理解。
2.四種形象鑒賞的具體要領(lǐng):
(1)鑒賞詩歌中的物象。
詩歌中,詩人在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時所借助有特定內(nèi)涵的事物就是物象。最典型的當(dāng)數(shù)詠物抒情詩。欣賞這一形象時,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詩人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與志的“契合點”。
(2)鑒賞詩歌中的意象。
“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抒情詩中,客觀景物與詩人主觀情感結(jié)合的象便是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xiàn)的載體。鑒賞意象要善于體會詩歌由意象所創(chuàng)設(shè)的生活畫面、所呈現(xiàn)的藝術(shù)境界——意境。一般來說,詩歌意境或雄渾壯麗,或幽清明凈,或沉郁孤愁,或和諧靜謐,或開闊蒼涼,或高遠(yuǎn)遼闊。
(3)鑒賞人物形象。
在偏重敘事的詩詞中,詩人也常常塑造個體或群體的人物形象,借助他(們)來表達(dá)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lǐng)悟。鑒賞此類詩詞時,要從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
(4)鑒賞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詩歌中,抒情主人公是詩人為表達(dá)某種感情設(shè)置的“代言人”,抒情主人公形象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是“詩化了的作者”。鑒賞他(或她)的形象,要抓住其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特點,并要知人論世,從背景切入,全面把握。
3.考查古詩詞藝術(shù)形象的常見設(shè)問方式有:(1)這首詩以什么為詩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畫了什么形象?(2)刻畫形象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3)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4)形象所表現(xiàn)的情感或情感特點有哪些(或這一形象的意義是什么)?(5)這個形象有哪些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4.古詩詞藝術(shù)形象題的答題要點是:(1)塑造出怎樣的形象或性格;(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義是什么(寄寓的思想情感和蘊含的哲理);(4)對所運用的突出形象特點的方法的分析。
5.詩詞的藝術(shù)形象簡答題答案應(yīng)包括三部分:(1)詩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現(xiàn)出來的;(3)形象的意義(詩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真題講解】
1.(2010年河北省邯鄲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天凈沙秋思》,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yuǎn)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這首小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圖?請結(jié)合前三句的內(nèi)容,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要先抓住這首小令名作所運用的一組意象——“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風(fēng)”“馬”“夕陽”“人”,從“枯”“老”“昏”“古”“瘦”“斷腸”,借助想象感受上述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的總體氛圍及景中人的心態(tài)感受,在此基礎(chǔ)上用文字再現(xiàn)出畫面的內(nèi)容。
參考答案:一個秋月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fēng)勁吹,落葉繽紛,干枯的藤蔓纏繞著枝丫縱橫的老樹,幾只黃昏歸來的烏鴉靜靜地站立在老樹梢頭;潺潺的流水從小橋下流過,橋邊一座茅屋,炊煙裊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yuǎn)方踽踽而行。
2.(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聯(lián),歷來為人們稱道。請任選一個角度進(jìn)行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一題可以從描繪意境、品析用詞的生動性準(zhǔn)確性和表現(xiàn)力以及分析詩句所運用的技巧三個角度來分別賞析全聯(lián)。
參考答案:①繪意境:蒼莽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赴茫茫無際的遼闊平原。詩人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②賞字詞:“隨”表現(xiàn)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了詩人的廣闊胸襟。③品技巧: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發(fā)了詩人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更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3.(2010年山東省東營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梅花
□[宋]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東君②正主張。
[注]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謝梅花之說。②東君:司春之神。
(1)詩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樣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要準(zhǔn)確概括梅花的形象,必須先掌握全詩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注意它所在的環(huán)境和與它形成對照的景物對象,抓住最具表現(xiàn)力的動詞、形容詞等(疏、橫、點、變;玉、瘦、小、珠、先;一、百),再歸納出完整的形象特征。了解了主要形象的特點或性格,再和詩人的經(jīng)歷及寫作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這首詩要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就十分清楚了。
參考答案:(1)清瘦明麗,敢為花先,傳報春信,傲雪凌霜。(2)寄寓了詩人對梅花高潔、堅忍品格的由衷贊美之情和讓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間的愿望。
4.(2010年福建省廈門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
破陣子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時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1)這首詞勾畫了美妙的春景,上闋(畫波浪線處)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請找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中“笑從雙臉生”的少女是如此清新活潑,請你結(jié)合這首詞想象她的外貌和語言,并描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注意把詩歌中的背景與景物意象區(qū)分開來,避免混淆。(2)要找出詩中描寫人物語言和外貌的關(guān)鍵詞語,并想象出她進(jìn)行的活動及當(dāng)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最后用生動的語言準(zhǔn)確地加以再現(xiàn)就可以了。
參考答案:(1)這幅美景中描繪的自然景物有:燕子、梨花、碧苔(或苔蘚)、黃鸝、柳(飛)絮、池塘(或小池、水池)、葉子(或樹葉)。(2)在采桑的路上,少女們相遇了。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今天怎么這么高興?是夜里做了什么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臉上帶著疑惑的笑意,東鄰少女有點急了,氣得滿臉飛紅,一邊追打著對方,一邊嗔怪道:“莫胡說!人家只是剛才和她們玩斗草來著,得了彩頭了!”
5.(2010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詩(詞)句,完成下列各題。
①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③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亮是極具文化內(nèi)涵的典型意象。請分別說出以上詩(詞)句中,作者借“月亮”表達(dá)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題一要掌握月亮這一意象在陰晴圓缺等不同情況下及詩詞不同的背景中的一些象征內(nèi)涵,如:悲歡離合、凄涼心情、旅人解悶消愁的伴侶,思親懷人時傳情的媒介、溫和與柔順等。二要熟悉涉及的古詩詞的基本內(nèi)容和表達(dá)的情感,準(zhǔn)確地把握相關(guān)詩句展現(xiàn)的景與表達(dá)的情。兩者結(jié)合起來,就能正確地說明月亮在具體詩句中的文化內(nèi)涵了。
參考答案:李白詩借月亮表達(dá)了對友人的思念與關(guān)切之情;李煜詞借月亮表達(dá)了離愁;王建詩借月亮表達(dá)了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懷念之情。
【實戰(zhàn)演練】
1.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行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中宮女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來展現(xiàn)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東坡①
□[宋]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請結(jié)合全詩解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西樓
□[宋]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fēng)吹起數(shù)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注],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表達(dá)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南鄉(xiāng)子
□[唐]李珣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yuǎn)客扁舟臨野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七步詩
□[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豆萁、豆子分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朝雨”“柳色”除了寫春色外,還表達(dá)了哪些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guān),海眼③無涯駭眾觀。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
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末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渦。
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臺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這首詩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刻畫垂釣小兒這個形象的?這個形象有哪些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少年行
□[唐]王維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diào)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少年行
□[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fēng)。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1)兩首詩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成功,但兩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維和李白在詩中各表達(dá)了什么感情?請加以體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尋陸鴻漸不遇
□[南朝]僧皎然
移家雖帶郭①,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①帶郭,意即靠近外城。
詩中的陸鴻漸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早梅
□[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在詩中詩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訴衷情
□[宋]陸游
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簡析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以及表達(dá)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蟬
□[唐]虞世南
垂緌①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
[注]①垂緌:指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角須,形狀好像貴族仕宦下垂的冠纓(帽帶)。
請分析這首詩所寫意象的特點,及所表達(dá)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雨晴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本詩前兩句是扣住什么來寫春景的?這樣寫表達(dá)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唐]嚴(yán)武[注]
昨夜秋風(fēng)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yán)武(726年-765年):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廣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題西溪無相院
□[宋]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加以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宋]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詞人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詞的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dá)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