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馬家輝先生,有文章談到蔡瀾先生,說是“多讀蔡瀾的書,學到一身吃的本領(lǐng),懂得吃食之道之藝之技之法,生命其實也很快樂”。這話聽起來很像是古時候圣賢勸人讀《詩經(jīng)》,最起碼可以“多識鳥獸草木蟲魚之名”,認得幾個字,給無趣的人生充充電,總是好的。
家輝先生說得對極了,和蔡先生交往,讀蔡先生的書,帶給我們的都是快樂,尋常生活的快樂。蔡先生的簡體版新書《蔡瀾的生活方式》和《蔡瀾常去食肆160間》,篇篇文章解讀的都是蔡先生的平常日子:一早起身去吃粥飲茶的陸羽、蓮香樓、彌敦粥面,都是老店鋪,食物的水準一如既往,客來客往,很多食客是慕名而來專程吃一碟燒麥,飲一杯肉骨茶的,連伙計們亦都做了多年,不離不棄。蔡先生說自己是面癡,常常為了一碗好吃的面寧肯走多兩步路,去到離辦公室較遠的一家餐館。生記牛腩清湯面家、阿鴻小吃、山西刀削面、一碗面、蝦面店、靚靚車仔面、唯一面家,也許正是多走幾步路尋到的好吃的面。
《蔡瀾常去食肆160間》的序文中,蔡先生說到對食物的要求,就是好吃的和難吃的分別,沒有中間路線。至于什么是好吃呢?全憑比較。蔡先生討厭別人稱他“食家”,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好吃的人,一個饞嘴的人”。蔡先生欣賞的,“就是最普通但又是最可口的菜,就算偏僻地區(qū)的餐廳,我也會去尋求,把資料記錄在這本書中,與各位分享”。有粉絲在蔡瀾微博留言,說自己買到這本書,就是要照著吃的。
換句話說,依此標準,《蔡瀾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可以作為我們?nèi)ビ蜗愀鄣耐鏄分改蠒?。?nèi)中寫到的近兩百家店鋪,包羅萬有:菜場、果欄、魚市、書店、裱畫鋪、電器公司、眼鏡店、家具店、印尼食材鋪子、藥房、表行,等等,等等。不看不知道,原來生活是可以如此多彩的!常去的油麻地果欄,有一面簽名墻,蔡先生在“周潤發(fā)”的名上寫了“之下”,才簽了“蔡瀾”上去;常去的錦鯉場,除了設(shè)有代人養(yǎng)錦鯉的“魚酒店”,還有一個“鯉?!钡模瑸樗吏~安身之所,每朝裝香,認真有心。常去的服裝店,名字叫做“源”,是可以為顧客訂做衣服的,蔡先生穿的唐裝,是在這里做的吧?春記文具店,蔡先生常去買了丙烯材料,用來畫領(lǐng)帶。開在九龍城城南道的有著稀奇古怪名字“酸油甘子”的店,可以買到做珍多冰用的椰漿。獨沽一味賣了28年毛筆的“李元祥狼毫筆”,店主已經(jīng)八十多歲,目力不濟,連招牌都掛反了。香港居然有這么多妙趣橫生的去處,不是每一個讀者都知道的。禁不住酸酸地說一句,這豈不是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我們?nèi)鄙俚牟皇巧?,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眼睛?呵呵。
記得去年蔡先生來書博會宣傳新書“蔡瀾談日本”系列,有天下午去了濟南的文化市場,除了宣紙鋪和書報鋪,這里還擠滿了賣葫蘆、古玩、扇面字畫、蟲魚花鳥的鋪子,蔡先生徜徉其間,偶爾和店主聊幾句,居然像老友。時隔好久,我再去那里,一個賣葫蘆的老太太還說,我認識你,你上次和一位滿面紅光的老先生一起來的,他買了我的葫蘆。哈哈,我說,老太太您有福分,那是蔡瀾先生。我寫了郵件告訴蔡先生此事,蔡先生回函說,他喜歡寫的,就是這些人。
這兩本書,也正是蔡先生“樂”活方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