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臨近,商家們紛紛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們的節(jié)日消費上,出版社作為孩子們“精神食糧”的制造工廠,當然也不會錯過為這些“小皇帝們”趕印“六一”新書的絕好機會。但這些少兒讀物是否能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是否能正確引領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究竟又有多少作品能夠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熱捧?筆者想帶著這些問題與讀者進行一次交流。
為了孩子,出版工作者在努力
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優(yōu)秀少兒讀物一直是出版工作者的追求?!昂⒆觽兊男枰褪浅霭嫔绲呐Ψ较?,所以出版工作者總是以出版更多更好的圖書為己任”,國內少兒出版的領軍人物、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張秋林社長如是說。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為例,目前擁有低幼類、科普動漫類、兒童文學類、繪本類、大眾讀物類、綜合教育類等六大版塊的圖書,各版塊圖書均有市場領軍讀物,深受兒童及家長的喜歡。隨著圖書市場細分化逐步加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針對5歲以下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讀物進行了細分。目前,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皮皮魯總動員》《彩烏鴉中文原創(chuàng)系列》等兒童文學類圖書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破談勇鎵K的“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我的第一本學習漫畫書”等,低幼類版塊有《噼哩啪啦玩具書》、“我的第一本拼圖書”等。而銷量最大的當屬兒童文學版塊。以《皮皮魯總動員》為例,從2006年出版至今,已累計銷售1700萬冊,成為真正影響兩代人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圖書。
讓快樂閱讀引領孩子們健康成長
對孩子們的閱讀來說,快樂是前提。孩子們在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增長知識、體驗快樂。有人說,現(xiàn)在的孩子們不愛閱讀了,濃厚的讀書氛圍越來越少見了。也有人說,如今的孩子很早就知道了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情節(jié),所以一般的故事已經(jīng)吸引不了他們,并不是說他們對閱讀不感興趣,或者說,孩子們只是沒達到當今社會給他們定的過高的閱讀能力“標準”。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說,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的孩子對于快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興趣就是快樂;對于中年級孩子而言,故事戲劇性就是快樂;對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快樂的內涵更豐富了,包括優(yōu)美、哲理,甚至悲劇。閱讀所帶來的快樂不是一般意義的生理的快樂,而是藝術審美的快樂,是對人情感的陶冶。
品種繁多 好書難求
如今,我們無論走進哪一家書店,或在書展上、書市上,都能看到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少兒圖書,但是我們卻經(jīng)常聽到不少幼兒家長及中小學生反映:他們想要買、想要看的書太少了。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少兒讀物的出版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局面,現(xiàn)有少兒讀物編輯室、出版社130多家,其中專業(yè)少兒讀物出版社36家,每年新出少兒圖書1萬余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少兒讀物出版大國。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好書難求的現(xiàn)象呢?筆者以為,出現(xiàn)這種奇怪現(xiàn)象,一方面凸顯了出版社在把握少兒閱讀需求和閱讀心理方面還不夠精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今孩子們的閱讀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出版社不僅是出版物的生產(chǎn)工廠,更是一個教化育人的學校。因此,少兒讀物出版必須服務于孩子,從根本上提升少兒讀物的質量。目前在少兒讀物創(chuàng)作領域出現(xiàn)了功利化的傾向,作者和出版商為了追求銷量,較多地考慮休閑娛樂的需要,而忽略了對孩子心靈需求的關照,這或許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內容同質化 原創(chuàng)作品少
由于少兒讀物市場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出版社為了經(jīng)濟利益,追逐市場熱點,跟風炒作,什么賺錢做什么。重新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因此出版商更愿意直接將傳統(tǒng)經(jīng)典改換包裝重新上市,這樣成本低、風險小、收益大,但也使得整個少兒讀物市場缺乏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動力。走進各大書店,世界經(jīng)典童話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兒童普及讀物《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均有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全集、選集、插圖本,作家評點本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些內容雷同,乃至庸俗的少兒讀物占據(jù)了書店的顯眼位置。一些陪著孩子購書的家長反映,現(xiàn)在一些兒童讀物中有暴力、色情等內容,“自殺情結”“早戀現(xiàn)象”也被很夸張地渲染,真是讓家長防不勝防。缺乏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自然難以誕生膾炙人口的兒童作品。而幾十年前兒童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大多已無法適應現(xiàn)在青少年生活和心理的新變化,但這種空缺并未得到及時填補,導致出版的少兒讀物內容重復、乏味。但是,我們也十分欣喜地看到,有一些出版社在經(jīng)營作家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多方努力,更多的優(yōu)秀少兒讀物會成為滋養(yǎng)孩子們的心靈、深受小讀者們喜愛的可口“面包”。
(作者單位系江西省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