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出版市場上的電子閱讀器豐富多樣,有美國制造的,有日本制造的,有歐盟各國制造的,還有德國本國制造的。從市場行情來看,賣得最好、最受讀者歡迎的,主要還是美國制造的。
2010年1月,美國蘋果公司大張旗鼓地宣布,將推出“融入最新技術的魔法般的革新終端”——名為“iPad”的小型化多功能的平板電子圖書閱讀終端。由于廣告宣傳力度大,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熱門話題,同時也對德國出版行業(yè)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圖書出版社舉雙手歡迎
德國電子圖書出版專家指出, iPad是介于蘋果公司的手機(iPhone)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兼有兩者功能的“萬能型”裝置,其中特別受到關注的是新的“iBooks”應用軟件。
眾所周知,與美國的電子圖書市場相比,德國電子圖書市場的發(fā)展速度要緩慢得多,為此,德國出版界也期待新的機型以及新的閱讀方式對市場產生刺激作用,從而盡快打開局面。
對于蘋果公司的iPad即將在歐洲及德國登臺亮相,德國書籍業(yè)者協(xié)會表示歡迎。首先,該協(xié)會認為,電子閱讀器的閱讀富有魅力,有利于振興閱讀文化,培養(yǎng)新的讀者群體。其次,該協(xié)會指出,蘋果公司采用標準格式的ePub,沒有設置依靠封閉的書店系統(tǒng)進行人為屏蔽,這有利于確保圖書市場的多樣性和出版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眾多出版社之間的有序競爭。
據德國出版行業(yè)報紙報道,為iPad即將登臺亮相最激動不已的,莫過于德國赫爾茲布林克出版集團。該集團旗下的英國大型出版社麥克米倫,過去在與擁有Kindle的德國亞馬遜網上書店圍繞電子圖書的價格設定上一直處于下風,原因主要是麥克米倫出版的圖書,無論是印刷版還是電子版,德國亞馬遜網上書店都不重視。大眾媒體認為,這顯示了互聯網銷售業(yè)者的壟斷性和對出版商的支配能力。如果iPad登臺亮相,就可以一舉打破這種“不平等的局面”。到那時,德國亞馬遜網上書店將宣布全面“投降”,認可電子圖書價格的上調,把9.90美元上調到9.99美元。而且,這不僅適用于麥克米倫出版社,也適用于其他所有出版社。
電子圖書欲借iPad的東風漲價,讀者也許不喜歡,但出版社是高興的。一直以來,出版社出版的各種圖書特別是其中的暢銷書,以電子圖書形式銷售總是“多銷”而“利薄”,現在到了應該找回“失去的利潤”的時候,哪怕只有區(qū)區(qū)9美分!
報社、雜志社、書店有點郁悶
由于iPad的功能特別適合圖書出版社的胃口,德國圖書出版社大都翹首以待iPad的面市。
與現有的專用電子閱讀器相比, iPad的尺寸大,可以再現翻動硬皮書書頁的情景,使讀者一頁一頁地輕松閱讀。iPad第一次把彩色畫面變成現實,其中還包括動畫和音響。如果是教科書、辭典類圖書,憑借iPad,可以制作成既能夠閱讀文字、又能夠觀看視頻、還能夠聆聽聲音的電子圖書。圖書出版社對iBooks存儲的開設也很高興。自家出版社的電子圖書,在這樣的平臺上可以直接下載,然后在書架上陳列銷售,沒有必要通過中介者(比如批發(fā)店或書店)。就是僅限于所提示的電子圖書交易模式,也會有相當可觀的收益。也就是說,圖書出版社可以實現電子圖書的“自產自銷”。
與此相反,德國的書店顯得很憂慮。iPad的方式對于書店而言,意味著將喪失很多電子圖書的銷售機會。假如那樣,在即使是iBooks儲備很多的書店,讀者也會逐步減少。專家學者們早就在說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出版行業(yè)的諸多“中間環(huán)節(jié)”將會被“省略”。iPad的方式就是讓圖書出版社自得其“利”,在實際上“省略”批發(fā)圖書的公司,“省略”零售圖書的書店。
按照蘋果公司開出的交易條件,德國的報紙出版社和雜志出版社也有不滿情緒。比如,銷售收入的70%由出版社獲取,銷售收入的30%由蘋果公司獲取,既簡單又實惠。從理論上講是美妙的,但在實踐中恐怕會出現其他問題。銷售圖書,只知道銷售冊數和銷售收入就可以,而銷售報紙、雜志,僅僅知道銷售冊數和銷售收入就不行。如果不了解購買者的姓名、住址、職業(yè)以及其他信息,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市場策劃和市場營銷。因此,對于ipad的報紙電子化和雜志電子化,德國的報紙出版社和雜志出版社,開始是熱切盼望,后來是極度失望。
德國大眾媒體也指出了iPad存在的不足。比如,能量消耗大,持續(xù)時間短;彩色液晶畫面容易使讀者的眼睛疲勞等。售價也高得有點離譜,現有的閱讀器一般為200歐元,甚至比200歐元還要低;而iPad最便宜也要499美元(相當于350歐元)。
據德國權威市場調查公司關于互聯網使用者的調查顯示,2010年肯定購買iPad的讀者占德國人口的4%,也許購買iPad的讀者占德國人口的16%。而在過去,使用蘋果公司產品的讀者(顧客)占德國人口的70%還要多。所以不妨認為,一般大眾購買什么機型的閱讀器,是這種或那種、這類或那類閱讀器能否普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