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石
家在青山環(huán)繞的盆地間,盡管盆地不甚遼闊,卻把江南的四季景色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村莊依山而建,村后古樹蒼天,鳥鳴鳥翔,晨出暮歸。阡陌縱橫,將錯落的土地裁剪成形狀各異的田塊。家鄉(xiāng)的人們年復一年地在這里播種,耕耘,收割沉甸甸的果實、稻香。
家鄉(xiāng)主產(chǎn)稻谷。種水稻離不開水,如何分配溝渠中的水,事關(guān)每丘稻田的收成。家鄉(xiāng)的人們憑著一塊“流水石”就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消除了因水而引起的紛爭。因此,家鄉(xiāng)的人們又把流水石稱為“和睦石”。
一丘稻田一般有一個入水口,一個排水口。入水口一般靠溝渠。農(nóng)閑時,流水石放在入水口和排水口旁備用。農(nóng)忙豐水的時候,將流水石墊在田埂入水口下面,控制合適的水量進入稻田,確保禾苗的茁壯成長。排水口下面墊石塊,作用有兩個:一是控制進水量和出水量達到平衡;二是遇到暴雨,入水口水量猛增,排水口墊上石塊,能夠有效地阻擋急流對排水口的沖刷。否則排水口就會越?jīng)_越大,越?jīng)_越深,湍急的水流會把下丘稻田的禾苗沖走,造成損失。欠水的時候,入水口的流水石的作用就更重要了。人們將長條形的流水石放在水溝間,阻擋水流分出一小水流流進稻田,絕大部分的水順暢地流到下一丘稻田的入水口處,下一丘田的入水口也是這樣分水……這樣就確保了幾十丘,乃至上百丘的稻田都能得到灌溉所需的水量。
流水石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家鄉(xiāng)的人們都會不辭辛勞地到溪邊挑選長條的,一面相對平整的河卵石做流水石,棱角分明的片石不在選用的范圍內(nèi)。因為,河卵石表面潤滑,即使人們赤腳走過田埂,無意磕碰上河卵石,腳也不會被割傷。
一塊不大的流水石,折射出的是家鄉(xiāng)人民“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思想,流淌著最溫馨的鄉(xiāng)情。
齊播種
家鄉(xiāng)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是一個插根扁擔都會生根發(fā)芽的地方,卻流傳著一句似乎與自然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諺語——種田播種要找伙,獨做一年白忙活。
對于這句諺語,我從小就聽父親說過,也多次聽家鄉(xiāng)的老人說過。然而由于我讀完小學上中學,上完中學讀師范,師范畢業(yè)就參加了工作,對這句諺語的含義并沒有深刻領(lǐng)悟和探究過,只是記在腦海里罷了。直到前年8月下旬回家鄉(xiāng)看望父母才對這句諺語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一天傍晚,我與父親一起到塅面的邊緣的菜園摘菜。遠遠看去,塅面中間的有一塊金黃色,與周圍的碧綠形成鮮明的對比。我知道那塊金黃色是成熟的稻谷。走近那一小片的稻谷地,我卻詫異了。只見稻田的東西兩端豎起了捕鳥網(wǎng),稻田中插著十多個穿著破衣爛裳、戴關(guān)斗笠的稻草人。稻草人作為驅(qū)鳥的工具我是知道的,那么捕鳥網(wǎng)也是驅(qū)鳥的工具嗎?于是,我問父親:“現(xiàn)在還有人敢這樣明目張膽地捕鳥去賣嗎?”父親說:“這網(wǎng)不是用來抓鳥去賣的,是用來阻擋鳥兒不要吃田里的谷子的?,F(xiàn)在的鳥兒靈得很,剛開始的時候,對假人還有些怕,沒幾天就不怕了,成群結(jié)隊地飛到田里吃谷子。明格沒辦法,只好立起了兩塊大網(wǎng),開始的時候還真的網(wǎng)到幾只鳥,沒過兩天,這些鳥兒就猴精猴精了——總能繞過網(wǎng),安全地落在田里吃谷子。今年這兩丘田肯定絕收?!蔽易呱蟽汕鹛镏虚g的田埂,一大群鳥兒突然從稻田中間起飛,向遠處飛去。我掃視了金黃的兩丘田,中間已看不到稻穗了,田邊的稻穗也已是稀稀拉拉的了。走回父親的身邊,我不由地說:“怎么會吃得這么嚴重?”父親答道:“能不嚴重嗎?周圍山上的鳥兒成百上千,集中到這兒吃,就是一畝能產(chǎn)一萬斤谷子也經(jīng)不住它們吃。這就是‘種田播種要找伙,獨做一年白忙活?!?/p>
被群鳥當做豐盛餐桌的兩丘稻田,往年是明格父親打理,可不是這樣,年年糧滿倉。明格父親身體不好之后,被明格的姐姐接到外地休養(yǎng)去了,打理稻田的事就落在了明格的身上。明格做事向來喜歡我行我素,特立獨行,對父親的交待只當耳旁風,結(jié)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是啊,如果明格能夠與大伙一齊播種,稻谷就會在同一個時間段成熟,鳥兒到處都有的吃,每一塊地只會損失一點點,不至于某一個人白忙活了。
特立獨行能夠彰顯一個人的個性,但一定要分場合,分事情,否則特立獨行帶給人的不是收獲,而是失敗和失望。
架橋木
盆地的塅面上,阡陌相連、糾結(jié),溝渠縱橫交錯。溝渠兩岸要相接,溝坎要相通,最好的辦法就是架橋。
家鄉(xiāng)的人們架橋很簡單,把兩段原木并排放在溝渠的兩岸,或一端放在溝岸一頭,一端搭在坎沿上即可。兩根并排的原木接通了溝渠,連接了溝坎,把塅面上或直或曲的小路、田埂連成一體,相互連通。人們無論從何處進入塅面,都能沿著小路、田埂暢通無阻地走到要去的田塊。簡單的原木橋,方便了鄉(xiāng)人們前往田間勞作,方便了人們收獲豐收。
整個塅面上,簡單的原木橋不下60座,分布在塅面的各個角落。在風吹雨淋日曬和人們的踩踏下,每年都有一些原木橋腐朽斷裂,需要更換。那么,用來更換的原木從何而來呢?就近從周邊的山上砍伐而來。又是誰去砍呢?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人,無論誰,只要身上攜帶了柴刀,碰到橋斷了,就會自覺地去砍樹架橋??衬绢^是不需要通過林木主人的,只要是架橋用,林木的主人都樂意。當然砍樹也不是亂砍的,一般是選擇一個樹蔸上有兩根主干的樹,選伐其中的一根主干。從我記事起,原木橋斷了修,修了又斷,又修,具體用去了多少根原木不得而知,數(shù)量肯定少不了,卻從未聽說過因架橋砍木頭引起的糾紛。
家鄉(xiāng)架橋伐木的習俗,始于何時已不得而知,但在家鄉(xiāng)人們心中達成的默契,至今未變。人們踏著小路、田埂、小橋,年復一年地在田地間勞作,收獲著沉甸甸的稻谷,香甜的瓜果,也收獲著彼此之間的信任,收獲著鄉(xiāng)村和諧的瓊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