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地圖上的市中心往東,再往東,更東一點,有一個叫做東海的很小的地方。那曾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實鄭和在泉州留下的行香碑、接官亭都過于官方,而小小的東海——它如今官方名稱叫做“泉州市豐澤區(qū)東海街道”——有一個更小的漁村,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來從無更改。卻擁有令官方史料都黯然失色的古老建筑和古舊習俗。那里的建筑,叫做“蚵殼厝”。那里的人們,卯起酉息,代代相傳。那里的女子,即是與惠安女、湄洲女齊名的福建三大漁女之——潯埔女。那里的名字叫“潯埔村”,有學者甚至懷疑,潯埔雖然是漢族聚居地,但可能并不屬漢族,而是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一個分支。
潯埔位于泉州豐澤區(qū)東海鎮(zhèn)桃花山嶺鷓鴣山下的泉州灣畔,晉江和東海交匯的猗角處,是古刺桐港的海交要津,一個以捕撈業(yè)為主的沿海漁村,民風獨特,民俗諸多。雖然而今的潯埔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閉塞落后的小漁村,但它獨有的習俗卻沒有隨著時光逝去,它的“蚵殼厝”,它的潯埔女,它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習俗,構(gòu)成了閩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觀。
頭飾篇:頭上的“流動花園”
鮮花:潯埔女最特色的標識在于頭飾。潯埔女從孩提時起就留長頭發(fā),到了十一二歲,她們就將秀發(fā)盤于腦后,系上紅繩,梳成圓髻,再用麻繩或細塑料線把五顏六色的花苞或花蕊編成一環(huán)環(huán),圍在發(fā)髻上,少則一二環(huán),多的有四五環(huán),然后再穿上一支發(fā)簪。發(fā)髻上的鮮花有潔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鵝黃色的含笑花;有球狀紫紅色的粗糠花;還有含苞待放的綢春花……這頭上風景也被稱為“簪花圍”。潯埔女們的頭上爭妍斗艷,好似一個個姹紫嫣紅的“流動花園”,這是潯埔呈現(xiàn)給我們的一道讓人訝異的風情。
潯埔女的頭飾花環(huán)不僅自己戴,還被作為禮物相贈給來訪的客人。誰家有了喜事,比如蓋房子結(jié)婚生小孩,也會備上很多小花環(huán)分贈鄉(xiāng)里婦女。
人面桃花相映紅,潯埔女頭上的簪花圍不只是一種裝飾,更是一種樂趣,也許也是潯埔女幸福生活的另一種詮釋。據(jù)泉州師范學院研究閩南文化的陳桂炳教授介紹,潯埔女的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風俗。
頭簪:也許你在電視電影里看過樣式各異的頭簪,但是像潯埔女的象牙筷子、小鐵劍之類的奇特頭簪你也許就是第一次看到了。別小看這些奇特頭簪,這可是她們防身的忠實幫手。據(jù)陳教授介紹,明清時期,潯埔一帶經(jīng)常受到倭寇的侵犯,倭寇上岸后無惡不作,很多潯埔女甚至遭到強暴,她們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就用頭簪扎倭寇的身體以自救。逐漸地,象刺猬的刺、象牙筷子、小鐵劍等也被潯埔女奇妙地當做頭簪插在了頭發(fā)上。不過,現(xiàn)在這些奇特的頭簪更多是美麗的裝飾了。
耳飾:潯埔女的耳飾也很奇特,形狀酷似稱鉤。據(jù)陳教授介紹,由于當?shù)氐哪凶右话愣颊斐龊4驖O,捕撈回來的魚就由婦女們負責挑去市場上賣,所以潯埔女都很精靈,善于經(jīng)商,鉤稱也就成了他們買賣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許是出于對稱的重視,她們干脆把耳環(huán)也打成了稱鉤形狀,而且,未婚女子僅戴耳環(huán),不加耳墜,結(jié)婚后才可在丁勾耳環(huán)下加上耳墜,稱“丁香墜”,做奶奶后就改戴“老媽丁香耳墜”了。
房屋篇:冬暖夏涼的“蚵殼厝”
走進潯埔古漁村,穿行于彎彎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宮,巷道里獨具特色的“蚵殼厝”,使人們明顯地感受到古漁村的余韻,未見到海,已經(jīng)聞到海的氣息了。
“蚵殼厝”,顧名思義,是由蚵殼筑成的房子?!膀職へ取钡拇箝T左、右墻及后外墻體,是用石灰漿、三合泥漿將白色蚵殼片粘結(jié)成片為墻表,狀如魚鱗;內(nèi)墻則用雜碎石子混合構(gòu)建,厚度達30厘米左右;下配花崗石墻基,上下用紅磚砌成方框和窗框,整體色彩鮮明、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美觀,冬暖夏涼。且沿海一帶帶有鹽分的海風大而潮濕,紅磚易受腐蝕、層層剝落而滲水,而蚵殼墻體則不易腐蝕滲水,堅固耐用,雖經(jīng)幾百年仍風韻猶存。據(jù)說,這是一種承傳“古閩越族”以貝殼筑屋而居的文化遺風,村中現(xiàn)在保存有幾十座。
這么多“蚵殼厝”,那這些蚵殼又是哪來的呢?這還得益于泉州的重要地理方位。實際上,這種蚵殼并非泉州原產(chǎn),而是產(chǎn)于非洲東海岸。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延伸后,泉州成為番船商舶聚集之地,泉州乃至東海遠航船隊從古刺桐港出洋,經(jīng)南海群島、印度洋、波斯灣、北非、地中海沿岸貿(mào)易。返航時往往載貨量較少,為使船舶返航行駛安全平穩(wěn),泉州先民——船工們便用非洲當?shù)厝藦U棄的大型蚵殼裝倉壓重,以消除船舶輕載不安全的隱患,而抵達泉州灣后便把蚵殼丟棄在晉江沿海岸上,這些蚵殼非常堅硬,當?shù)貪O民便把它撿來砌墻。所以,“蚵殼厝”也被稱為是“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蚵殼厝”。
如今,潯埔村保存完好的“蚵殼厝”尚有幾十座,而許多人還住在這些“蚵殼厝”內(nèi)。有意思的是,一些潯埔人富裕后,改建舊房時,還特意把那些蚵殼重新筑起來,或貼在墻壁的外表或貼在門框的兩側(cè),以示他們對祖先的緬懷……
婚嫁篇:“媽祖巡香”和“半夜出嫁”
潯埔村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tǒng)習俗,其中媽祖信仰最為獨特。村里有一座順濟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地方。據(jù)了解,潯埔媽祖宮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擴建,上世紀90年代翻修。在正殿上方,懸掛著一方清康熙年間施瑯將軍所立的“靖海清光”敬奉的匾額。
據(jù)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瑯,為狂風惡浪所阻,幾次征臺未果,便到順濟宮祈香,并求得一支上上簽,祈示海路順安。果然,那年夏天,施瑯率師渡海攻臺,盤踞一隅的鄭氏政權(quán)投降,臺灣收入大清版圖。第二年,施瑯到順濟宮還愿,并題匾敬奉。
在潯埔,“媽祖巡香”的祭祀儀式最為熱鬧。潯埔人生于海、長于水,俗話說:“討海行船沒三分命”,潯埔人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護,其中,媽祖信仰最為強烈。每年的三月廿三媽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媽祖祭日,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祈活動。當天,潯埔全村男女老少3000多人組成“巡香”隊伍進行祭祀,女的頭戴“簪花圍”,身著“大裾衫”,男的穿著節(jié)日盛裝,抬著媽祖神像,前面響鑼開道,后面舞龍舞獅、火鼎公婆、踩高蹺、拍胸舞隨行,全村成了一個盛大的民俗表演舞臺。
另外,潯埔民俗中的“半夜出嫁”婚俗也與眾不同。潯埔女的出嫁都在夜間,新娘結(jié)婚當天不能在夫家過夜,只能在第二天凌晨趁天色未亮,帶著一把傘,由父母親親自送女兒(即新娘)到新郎家,據(jù)說這是避邪避沖之緣故。
編后語:潯埔,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潯埔女的“簪花圍”,潯埔人的蚵殼厝,還有潯埔濃厚的民俗風情與獨特風味的“潯埔蚵”一起名聞遐爾,越來越吸引世人的眼球。走在潯埔的大街小巷,你會覺得不是置身于一個沿海發(fā)達城市的郊區(qū),而是穿梭在某一個古代的電影場景中。令我們欣喜的是,目前,泉州市人民政府已經(jīng)把潯埔風情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列入文化保護對象了,潯埔民俗這朵奇葩將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綻放出獨特的歷史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