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期魯豫有約,屏幕上,一名女星在和主持人相互促膝,侃侃而談。不經(jīng)意間,話題由演技談到哭場,女星講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片場,我一通痛哭流涕、地動山搖之后,那種投入與震撼,幾乎令片場所有的人都鴉雀無聲了。而瓊瑤阿姨則像審視陌生人一樣,面無表情地盯著我,大約10秒鐘后,僅僅無關(guān)痛癢的問了我一句,你還能哭的再難看一些嗎?也許,像那個女星一樣,我們所有人都根本無法知道瓊瑤此話的褒貶。
接下來的訪談,才慢慢知道。原來,在那部古裝戲的現(xiàn)場,身為制片人的瓊瑤是說該女星哭的表情不夠經(jīng)典和精致。單單是那一出哭戲,整整補拍了10次。
哭也要哭出經(jīng)典和精致?看著魯豫不解的表情,我也深有同感。相信,看到那期節(jié)目的人,彼時,都有著同樣的困惑。
作為備受全世界華人矚目的知名女作家,瓊瑤著有六十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每一部都經(jīng)改編拍成凄美的電影或電視劇,且無不蕩氣回腸,精彩絕倫,可以說,賺盡了億萬中國人的愛與淚。她的每一部小說都是極其嚴謹,無論是時代背景和歷史人物,無不從大量的史料文檔中一一查實,力求真實的還原歷史。即使是每一個標點符號和每一個字詞的斟酌,瓊瑤也無不親力親為。以至于臺灣某學者在編撰歷史教科書的時候,也大量參考了瓊瑤劇作中的情節(jié)。
每一部影片的拍攝,瓊瑤無不親臨現(xiàn)場,親自挑選劇中的男女演員,圈畫出片中人物生活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并且要求所有演員對臺詞都都做到熟記于心。哪怕說得再拗口、再肉麻,都要嚴格按照瓊瑤的劇本一字不落地說出來,甚至包括“哼”、“啊”之類的感嘆詞,更不允許有絲毫的臨場自我發(fā)揮。為了選擇一個完美的場景,劇組往往要驅(qū)車幾個小時。即便是片中最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僅僅是那一兩秒的鏡頭,瓊瑤也要嚴格篩選。用瓊瑤的話說,群眾演員不是行尸走肉,任何一個影視作品都是由無數(shù)個這樣的一兩秒鐘拼湊而成的。也正因為此,在瓊瑤的劇作中,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力求做到唯美且令人賞心悅目,給人以最美的享受并且令人無可挑剔。
劉威葳在回顧首次同瓊瑤、同港臺導演合作的感受時,曾這樣感慨:“瓊瑤對劇本要求嚴格,基本上一個字都不能亂改!瓊瑤有時不像藝術(shù)家,倒像一位工程師!”
當下,很多古裝戲常常出現(xiàn)一些滑稽穿幫的鏡頭:不是可口可樂無端地穿越到清朝,就是在明朝的房頂出現(xiàn)太陽能,或者在某極古老房間的掛壁,上赫然出現(xiàn)一臺極具現(xiàn)代化特色的空調(diào),令觀眾啼笑皆非。而在瓊瑤的影視劇中,你絕對不會看到這樣的鏡頭。
不忽略每一個細節(jié),即使哭也要哭出經(jīng)典和精致。相信,這是瓊瑤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催人淚下,堪稱經(jīng)典,并且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用永遠烙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