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參加一個座談會,席間談到保護民間藝術(shù)傳統(tǒng)的話題,有位年長的作家說起她自幼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侄女回老家奔喪的事。起先大家很擔心,她自小生活在大城市,是典型的“金領(lǐng)”,家鄉(xiāng)的喪葬習俗又夠繁文縟節(jié)的,真怕她嫌迷信。沒有想到,人家來自我國文化古都,卻對我們閩南的喪葬習俗沒有半點嫌棄之意,反而充滿了好奇,說這是可貴的一種民間文化。并且非常認真地參加了葬禮的全過程。言下之意,那些個“不迷信”的人反而在無形中鄙棄了一段可貴的民間遺產(chǎn),我聽了心下默然。
印象中,我曾經(jīng)將農(nóng)村中所有跟“拜”有關(guān)的活動都統(tǒng)統(tǒng)歸為迷信活動。因為,從讀書識字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要追求先賢的“格物致知”,不盲從,不迷信。所以,對于鄉(xiāng)間的“迷信”活動,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我們只是遵照大人的意思搭個幫手而已。至于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俗,我卻是茫然。
我的童年時代,遠在改革開放之前,與“迷信”能沾上關(guān)系的,印象最深當屬每個月總有幾天是要“拜尪”的(閩南人將除了祭祀先祖之外的所有祭拜都稱為“拜尪”)。我們姐弟幾個,最高興的莫過于此。因為,只有這樣的日子,我們才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平日里難得一見的葷菜;也只有這樣的日子,我們才能吃上色香味美的飯團:待蒸好的米飯從大鐵鍋里鏟起后,澆上一點白油、醬油,偶有一點點蔥花,和著鍋底的鍋巴,團成一小團一小團的飯團,那便是我幼年時最為渴望的美食了。自然,糧食困難,鍋巴也就不多。幾雙小手一搶,便如餓狼撲食,只好眼巴巴地渴望下一次“拜尪”的日子趕快到來。現(xiàn)在想想,當時實在是不敬!
后來,爺爺奶奶漸漸年邁,到村里的庵、廟祭拜的擔子就新老交替地落到了我們這些漸漸長大的孩子身上。當然,爺爺奶奶對神靈那樣地虔誠信仰是我們所難以企及的。每每奶奶將貢品準備好,放入籃子里,我便拿了竹扁擔挑起就走。自己人小個矮,一路上除了要兼顧“擔子”的平衡外,還要注意避免路上的豬啊、雞呀、鴨呀、狗呀牲畜們的偷食、搶食。所以,我總是平衡好擔子后,右手向前護住前面的籃子,以防滑落;左手往后拉住后面籃子的挽繩,一路踉蹌急促顛跑。到了廟里,看看供桌上有空位,趕緊將食籃里的貢品拿出來,按照奶奶的吩咐逐一擺放好。焚香、叩拜,停一會兒(據(jù)說是給菩薩吃東西勻出時間),然后燒紙碼,等紙碼全部燒盡后,再雙手合十輪番拜一遍菩薩,最后,收拾東西挑籃走人??粗笕藗冞蛋莸臅r候,嘴里都念念有詞,我實在是不懂:怎么有那么多話要和菩薩說呀,都說的什么呀!所以,經(jīng)常是我已經(jīng)挑籃而回時,那些先我去拜的人還在廟里忙乎呢!菩薩吃完了,輪到我們凡人吃了,據(jù)說,吃了這些拜過菩薩的東西,人們就會健康長壽。我是相信的,爺爺奶奶不就都長壽著嗎?
當然,這當中也鬧過笑話。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我總是來去匆匆,應付任務。有一次,當奶奶準備好食籃,我熟練地挑起抬腳便走,到了廟里,老程序走一遍,就往回挑了。走到半路上,正碰上弟弟攥著一大把筷子跑得氣喘吁吁。原來,我剛才太急,奶奶忘了準備筷子,叫弟弟趕快給我攆上,沒有想到,我都拜好了?;氐郊遥覀儐柲棠?,菩薩吃飯也要用筷子嗎,他們不是神仙嗎?又安慰著急的奶奶,沒有關(guān)系的,菩薩法力無邊。不然,那么多人在拜,他可以借用一下別人的筷子???奶奶被我們這倆“無神論”搞得哭笑不得。然后,我讀書學習,除了偶爾在放假回家時碰上節(jié)日,我一直走在求知的路上,關(guān)于佛,關(guān)于習俗,我就只在書中了解了??梢哉f,整個學生時代,我與“佛”是有距離的??赡?,真有佛光普照,而我肉眼凡胎,有眼不識泰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哪位同學家里過節(jié),我們就成群結(jié)隊地去大吃大喝一頓。騎上自行車,將前往同學家的大路小徑都熟了個遍?,F(xiàn)在想想,真忘了當時吃什么好吃的來著。只記得,一大群人,招搖而過,很是熱鬧,說是去做客,卻先過足了郊游的癮。雖然大部分都是農(nóng)村娃,但各村的鄉(xiāng)間景致卻別有韻味。所以,與其說過節(jié),不如說我們“與神同游,普天同慶”?,F(xiàn)在回過頭看看,能夠沉淀在身邊的友誼,屬當初那一撥人最多,這要多謝農(nóng)村有那么多的節(jié)日??!
是什么時候我開始有了三千煩惱絲,開始尋求我佛慈悲化解,我是忘了。但,我明顯地感覺到了。當我開始有了不為人道的困惑、欲望、期盼,我就開始邁入“燒香拜佛”的行列。猶記得那年游福清石竹山,在大雄寶殿里,我們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男女求簽問卦時的虔誠。這是我和佛祖的再續(xù)因緣嗎?后來,單位的后山上剛好有一座香火旺盛、在當?shù)仡H負盛名的廟宇。名山、古廟、綠樹、紅瓦,一個很適合靜心的地方,我便時常去逛逛,和廟祝討教、交流。有朋自遠方來,我往山上一領(lǐng),登山“拜尪”,別有一番情趣。然后,就看到了好多人拜完菩薩就問簽:事業(yè)啊、愛情啊、財運啊等等!凡人所欲皆求助于菩薩。我不禁啞然,他們可都是唯物主義論者啊,是什么樣的力量改變了人們內(nèi)心堅定的信仰?身處其間,我卻想到了一句諺語:“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后來,偶然翻閱《金剛經(jīng)》、《玉華經(jīng)》《道德經(jīng)》等經(jīng)文,看了一些佛教道教故事,我不禁對法力無邊的“神仙”產(chǎn)生了興趣,連帶混淆了菩薩的范疇: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古圣先賢,都列入?yún)莸膶ο?。燒香拜佛只是最簡單的外在表現(xiàn): 漳州南山寺、平和三平寺、莆田湄洲島、福州涌泉寺、山東蓬萊島……都留下了我虔誠參拜的身影。拜尪、觀殿、讀教義,我的內(nèi)心滿帶著對佛法教義信仰的敬畏。又由此生發(fā)開來:由弘一法師始,我閱讀大師、閱讀經(jīng)文,閱讀林徽因、閱讀建筑,閱讀頂禮膜拜的信徒……恍然間我突然明白了,我以前所謂的“拜尪”是多么的可笑,帶著敬畏,帶著參禪般的誠意,帶著對融匯民間藝術(shù)精髓的無上熱愛,我用鏡頭將可拍攝的所有用光和影定格下來,將他們逐一的鐫刻入我亟待充實的腦海里,烙在我的心門上,回味、咀嚼,然后,傳揚。
看看家鄉(xiāng)一年一度熱鬧的“天公生日”,色彩斑斕的絲線鐫繡的是佛道合一,頂禮膜拜的人們祈盼是圣明靈驗。其實,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祈禱叩拜過心中的那尊神,不管它是“佛”、是“道”, 是古圣先賢,亦或其他。迷信與信仰,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我看來,只要他虔誠著,敬畏著,實在是殊途同歸呢!我們每個人都是走在自己的求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