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臨五岳之首泰山,已經(jīng)是公元2010年的4月底了。在這之前漫長的兩千多年間,早已有數(shù)不清的帝王將相和平民布衣蜂擁登臨過。于萬千人登臨之后才去登臨,于萬千人著文后方才著文,難道還有什么新鮮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么?要寫出本文,還真令我躊躇猶豫甚至大汗淋漓。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形成塊狀山體,凸然凌駕于華東的齊魯大地上。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南望蒙山沂水,背依濟南泉城,乃齊魯?shù)谝淮笊揭病?/p>
“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古人以泰命名此山,真有絕妙貫通之深意。從此,這座以花崗巖石褶皺隆起,且并不太高的塊狀山體,便有了個非常體面的名字。
遙想當年,當秦始皇為求仙封禪來到這座本就其貌不揚,滿山盡是皺巴巴的花崗巖石的僅一千五百多米高度的禿丘之后,這山陡然便名氣大了起來。其后,又有一些喜四處游蕩,獵奇獵艷,不懼路途艱辛遙遠的帝王,諸如漢武帝、唐玄宗、康熙、乾隆之類陸續(xù)來過這里,并留下許多的墨跡和封賜。我猜想,他們登臨泰山的初衷和目的大體都是一樣的。作為蒼生之首,他們十分明曉自己依然屬于肉體凡胎,只不過有著比常人強烈多少倍的祈求生命長生不老和皇位永世不倒的愿望而已。
長此以往、效而仿之。其后不知更有多少官吏和名流樂此不疲地來到這里,或建廟、或修路、或揮毫、或捐銀,登峰造極地將此山粉飾得金碧輝煌,神氣活現(xiàn),聲名大振。
去登泰山的人,大多是慕名而去的,包括我。
起一天門,至中天門,再南天門,終玉皇頂。腳力好的意志堅的徒步也需近3個小時。那數(shù)萬級石梯盤旋而陡峭,早已被無數(shù)的登山者踩抹得光滑油亮了。據(jù)說當年那些皇帝們上山是 靠轎夫抬著上去的,充其量在距極頂幾步之遙時才下轎象征性地走了幾步。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認為他們算不得什么虔誠和真意,恐怕只能算是做做樣子給上天和百姓看看罷了。
至于后來的王公大臣和現(xiàn)代的有些身份的人,也效仿著先世的帝王,極顯以車代步的級差和榮耀,不想也不愿與百姓為伍,去出一身臭汗親自攀爬。
真正能全程徒步攀登上山的,就數(shù)那些無官無名、無拘無束、終日勞頓慣了的百姓了。當然這要排除掉那些年齡偏大、身體不好和作秀的人??粗呛坪剖幨幍耐讲脚实钦叩拈L陣,我感到有種莫名的悲哀和悲壯以及被愚弄的感覺。
要說這泰山雖有“五岳之尊”的名氣,但在我看來,秀不如峨眉,險不及華山,奇不比黃山。如果要看自然風景之秀麗,確實沒什么看頭,其實就是去體驗一下皇帝老兒曾經(jīng)來過的那點榮耀和虛名。然而,千百年來,人們?nèi)圆痪科湟?,不管其由,前赴后繼、排山倒海般地涌向泰山,涌向那心中那點點隱秘不宣的祈望和撫慰。
站在泰山極頂,眼界確實高了、闊了許多。因為極目望去,山下的齊魯大地再沒有比泰山高的山了。往西南眺望,便會看見隱隱的、莽莽蒼蒼的沂蒙山。雖說沂蒙山也山脈綿綿、縱橫交錯,人文交輝,故事連連,但怎么說人們也覺得比不上泰山的。
說到沂蒙山,倒是值得特別提上一筆。實際上沂蒙山僅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是以蒙山、沂山和沂水組合成的,以地域為標志的革命老區(qū)。沂蒙山中的蒙山主峰以1056米高度成為山東第二高峰,離泰山120公里之距。要說山高不如泰山,要說名氣更不及泰山。除此,恐怕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跑去求過仙、封過禪吧!然而,沂蒙山的過人之處乃是人杰地靈。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蜀國名相諸葛亮,書圣王羲之,書法大家顏真卿都出自沂蒙山。公元745年初秋,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兗州相遇,二人攜手同行,共游蒙山,留下了幾多詩書佳話。更重要的是,沂蒙山綠色濃蔭,水草豐沛,比起盡是花崗亂石的泰山來,不知好看了多少。至于后來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善良仁義的沂蒙人民英勇抗敵,以血相灑、以乳相報的義舉,更是值得稱道和敬仰的。從這一點來說,沂蒙山絲毫不比泰山遜色。泰山的那些虛幻和那些霸氣,多半是人為的粉飾和裝扮而成的,顯得是那么生硬,那么浮躁,那么沒有人情味;而沂蒙山的自然質(zhì)樸和人文風情,卻是真實原始的,就像是沁入人心田的清洌甘泉,讓人清心爽身,回味悠甜。
立足泰山極頂,不遠處便是中華國學宗師孔孟故里。你只要極目前瞻,便會看到歷史煙波浩渺、學氣彌漫濃烈的一派神韻豪氣景象。不知兩千多年前到底是泰山沾染了孔孟之學的理儒之風,還是孔孟汲拾了泰山的靈氣,使得這兩者都光芒四射,同耀輝煌。不過,思想的光芒與靜物的光華,終究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如今的中國與世界,都在極盡所能地傳承光大孔孟儒學。尤其是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華人國度和地域,必須要有一個規(guī)范思想、倡行道德、律準行為的學說加以涵蓋。于是,人們又重新找回了孔孟之道,再一次地洗心革面,朝圣般地研學起了曾經(jīng)一度丟棄了的儒家國學。這一舉動,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劫后余生,或者說華人世界終于沿行在了一條共同正確認知道路上的明智之舉。
而作為靜止之物的泰山,幾千年來又真正給予了人們些什么實在的、有用的東西呢?除了那一點虛幻不實的光點還在勾引著頭腦不甚做深思的人之外,恐怕只剩下徒步爬山的舒筋活絡(luò)、休閑游玩之功用了。當然,成千上萬的人要去登臨泰山,是要花錢購買門票,買些香燭,吃點飲食什么的,細算起來,其經(jīng)濟收益不在小數(shù)。這點,于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當然是求之不得的。
泰山之上,東望黃海、西眺黃河,看到的是中華黃色文明的那一條延綿壯麗的緞帶在中華大地上波涌舞動,最終匯入了黃海的懷抱。從青藏高原上奔瀉而來的黃河,伴隨著歷史的滄桑,養(yǎng)哺了中華兒女,沖積成華夏文明。千萬年來,在黃沙累累的混攪中,在九曲連環(huán)的千里跋涉中,黃河好像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來到這齊魯大地上已經(jīng)沒有了奔涌的精力,只有靜靜地、慢慢地蠕動著、浸潤著這片土地。在泰山頂上看黃河,顯然是看不到她青春壯麗奔放的本來面目的,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十分遺憾和嘆息。
然而黃河畢竟是黃河。她絕不是說干涸就干涸得了的小溪——那種只積山林水草零星雨水的小溪。千萬年的天上之水,雪封冰山聚成了黃河的生命之源,而且黃河最了不得的是孕育造就了一個民族、一個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華夏民族,以及這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黃色文明。黃色文明——這個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既含褒義又含些貶義的特殊詞語,近年來又頻頻地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我理解,這與黃河、與我們的膚色、以及黃河兩岸的土地顏色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有人武斷地說,黃色文明已經(jīng)是落后、衰敗的傳統(tǒng)文明,而藍色文明(海洋文明,西方文明),才是最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因為,以黃河為母親孕育出的黃色文明雖然歷史悠久,雖然有其粗糙落后的因素,比如原始的農(nóng)耕方式和意識,但其本質(zhì)主流仍是非常優(yōu)秀的。她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人民勤勞勇敢的秉性和聰明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善良仁愛的待人習性,難道不能說明她的偉大和優(yōu)秀嗎?所謂藍色文明,實指西方文明。以海納百川的藍色海洋冠名,聽起來是會給人以好感的,這是理論家們的聰明之處。當然,藍色文明委實也有其優(yōu)秀的過人之處,比如兼容、奔放、創(chuàng)新、開明、博愛等等,也真的有世界上其他文明學習借鑒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斷定其他文明形式就一定劣于藍色文明呵!
黃河,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搖籃,我心中最崇敬的祖國母親河。近些年來,因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導致的水量減少、水流放緩,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更為嚴重的問題,不能不引起國人高度重視。我怕的是,一旦哪天黃河真的干涸消失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將何以為繼,何以為生呵!
至于黃海,那是與黃河息息相關(guān)、生命相連的一片祖國領(lǐng)海。這片海,曾經(jīng)給國人帶來過屈辱,當年大清的北洋水師就在這片海域遭倭寇追殲而全軍覆沒。而今,黃海正在承載和發(fā)揮著使祖國強盛的巨大作用。我們不能忘了這片海。
收回遠眺黃河、黃海的目光,凝神閉目沉思良久,想著黃河、黃海的那些事兒,心中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稍息后,決意換個地方,換個角度仔細看看登山人的眾生相。
只見山腰南天門陡梯上人流如織,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有一赤腳挑夫擔著水桶,腳步沉重地在人流中左沖右突地吃力往上爬著。黢黑的臉頰上流淌著串串汗珠,嘴里不斷地喊著“請讓讓,讓讓吧!”我驚詫這偌大的泰山上怎么會沒有水源,這么多的廟宇和現(xiàn)住民以及游客的用水,難道都要靠挑夫一桶桶地挑上山來?還有這辛苦勞作的挑夫,在顯赫的泰山上,在萬千游客之中,顯得是那么搶眼和那么地不協(xié)調(diào)。泰山上的帝王氣息,怎么數(shù)千年后,還沒有將幸福恩澤到每一個百姓?游客和挑夫,這不是簡單的社會分工理由所能解釋得清楚的。我被迫要去想到關(guān)于平等、關(guān)于惠澤百姓,甚至關(guān)于貧富分化和共同富裕的一些問題。
玉皇頂下的那一處道觀,是登頂?shù)谋赜赏ǖ?。有幾個面色菜青的道士,不在觀內(nèi)打坐誦經(jīng),卻手里捏著一大摞門票,活躍穿梭在游客中高聲招攬客人進觀燃香拜神。“每票30元啦啊,進去燒燒香吧,很靈的啊!”的怪叫聲和如飛健步,實在與菜青色的臉和發(fā)髻高聳、長衫青衣不相吻合。我橫豎看來就像一群活該挨孫悟空棒打的妖道。這樣的情形,好像在泰山上的所有佛、道廟觀之處都能看到。我實在搞不懂是現(xiàn)今佛、道教義改革創(chuàng)新了,還是市場物欲對宗教的成功入侵所致。我不想再看,低下頭,轉(zhuǎn)過身去干咳了幾聲并狠狠地吐了口痰。
玉皇廟雖遠不如我所見到過的其他寺廟規(guī)模宏大,但也香客踵踵煙霧繚繞。一座大大的鐵香爐插滿了香燭,爐前各色人等閉目虔誠,作揖磕頭如搗蒜。只見一大群大學生模樣的年輕男女,圍繞在香爐前統(tǒng)一由一個領(lǐng)頭的女生呼號拜謁磕頭。那女生穿著時尚,模樣俊俏,嬌聲嬌氣地高聲呼曰:一拜菩薩(她不知玉皇并不是菩薩),保我們平平安安大學畢業(yè),找到一個好工作;二拜菩薩,保我們都能找到如意伴侶,愛情美滿;三拜菩薩,保我們能升官發(fā)財,官越當越大,錢越賺越多!眾同學在她的號令下,整齊地彎腰三鞠躬。這場面使本來就不寬大的玉皇廟內(nèi)更加擁擠不堪熱鬧非凡。其他游客緊圍在他們周圍看稀奇,更樂瘋了廟內(nèi)的眾道士,他們忙碌地遞香收錢,擊鼓敲鐘,不亦樂乎。
我在山頂上瞪大眼睛目睹了這不倫不類,十分滑稽的一幕。這些少男少女、天之驕子來泰山游玩觀光便罷了,怎么集體來拜神來了,而且那么地虔誠和劃一。我們的高等教育怎么了?大學生們的精神思想怎么了?我驚出了一通冷汗。
山頂上一陣冷風吹來,我感到了一陣徹骨的寒意。都人間芳菲四月天了,山上怎么還有這么涼冷的風呵!望著泰山上滿山的冷峻和蕭瑟,看不到丁點綠色的萌芽。所看到的,只是絡(luò)繹不絕的朝山的人流,以及人們穿戴的花花綠綠的衣帽和背上的行囊,還有那人聲嘈雜中的飄渺,繚繞的香火。是不是還有從那許多人的思想靈魂中飄露出來的關(guān)于信仰、宗教和寄托愿望的一些東西,我眼睛一陣模糊,實在看不清了。
我感到很累了。是身累、眼累、更是心累。找了塊光滑、干凈的花崗巖石坐了下來,閉目養(yǎng)神若有所思。冷風越刮越猛,只聽見“呼啦、呼啦”的風聲從耳邊翻過。此時,我暫時不想睜開眼睛,只想把剛才站在山頂上所眺望到的那一幕幕情形再認真再現(xiàn)和過濾一次,看能不能找到較佳的思點和寫點,以便給自己的心靈和紙筆交差。
冥冥中,我仿佛看到了從秦始皇開始以至兩千多年間共有12位帝王陸續(xù)登臨泰山尋仙封禪的情景;看到了他們的王朝依然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變換更替,并沒有因為來過泰山而永世不變;他們本人的性命也沒有因為求過仙封過禪而長生不老,依然在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中灰飛煙滅。
在思想的隧道中,我還清楚地看到了某些時光輪回、歷史輪回的情況。有些已經(jīng)被歷史淘汰和拋棄了的東西,又被現(xiàn)今的人們重新拾撿回來,并奉為圣明而頂禮膜拜著,成為當下的時尚。還有些被歷史已經(jīng)多次證明了的有用的東西,精華的東西,卻被人們隨意丟棄甚至踐踏,而逐漸不為人知。人們精神思想的貧乏和裸露,以及已經(jīng)導至的道德、正義、世風的日下,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察覺和重視,人們還在盲目地奔回到中世紀的陰暗之地。
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物欲的橫流淹沒了人們的良知,人們已經(jīng)茫然地找不到避難的高處,只好讓濁流沖刷得四處顛沛,隨波逐流;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以及公正平等的社會契約和法令,已經(jīng)被一些人無情撕碎,而代之以特權(quán)、等級和冷漠、殘暴。
泰山呵泰山,你以千萬年的雄姿俯瞰茫茫大地,以五岳之尊的名聲傲視巍巍群山,以數(shù)千年的皇氣和人氣享譽天下,你不謂不偉大,不謂不至尊。然而,如今你卻自個兒躲進了輝煌閃耀的光環(huán)之中,安享著人們的朝拜和禮贊,對巨變的人世和蕓蕓眾生不聞不問,漠然處之。
泰山呵泰山,你該醒來了,就像許多朝圣者登上你的頭頂去觀賞日出一樣,你也該在每天日出的時分,呼乾轉(zhuǎn)坤,將你蘊含的日月光華和天地靈氣灑向人間,祈禱蒼生。
此時,泰山頂上的風驟然停了,太陽出來了,暖意溢滿了全身。我睜開了雙眼,又站了起來,去迎接太陽,去眺望更遠處。
責任編輯 聶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