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開始接觸紫砂壺,便一直迷戀著曼生壺及玉成窯何心舟、王東石的砂壺。遂長年心慕手追。頗有心得。
王東石與何心舟同屬清朝道光(公元1821年~1851年)至同治(公元1862年~1875年)年間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二人在浙江寧波與當?shù)匚娜嗣氛{(diào)鼎、陳山農(nóng)等人合作,制作出了一批極具文人氣息的砂壺,世稱玉成窯,是繼曼生壺后又一個文人壺的高峰。
始終認為藝術(shù)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做壺品茗就我而言和畫畫寫字一樣,是一種向往傳統(tǒng)中國文人生活情趣的延續(xù)。想想當年何心舟、王東石與一幫意趣相投的文人墨客。品茶畫畫,設(shè)計壺樣,鐫刻銘文,是何等的生命境界啊……
紫砂壺中最寶貴的是全手工制作工藝。它是宜興制陶人世代相傳的智慧。同一捧紫砂土,名工制作便能價值千金,俗手所做則可能一文不值。而文人的參與更使紫砂壺增添了無窮魅力。曼生們在紫砂壺中注入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
總以為紫砂壺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因素,造型——透露了中國人喜歡穩(wěn)重、敦厚、樸實的品格;文學(xué)——銘文雖短,但好的銘文也不失為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書法繪畫且不用說;賞壺品茗更是中國人對日常生活的審美。
仿東石系列壺,是我受王東石所制砂壺的啟發(fā),在形制與銘刻上重新設(shè)計后的作品。純手工制成紫砂壺品,我便學(xué)著古時文人在壺面上作畫,把情感意境鐫刻在紫砂壺上,于是做壺、書畫、鐫刻一氣呵成,雖小小的壺面,也能容納萬千畫作,雖比不上當年何、王二人與文人騷客舞文弄墨對酒當歌的高雅情境,也算完成了我為紫砂壺注入文人氣質(zhì)的心愿。壺上或刻梅花一枝,或刻幽窗仕女,或銘茶句,均可以看到我在紫砂壺設(shè)計制作中堅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記的企圖。
世界越來越小,世界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像物種一樣每天都在消亡。標準、統(tǒng)一、機械成了今天世界的代名詞,肯定需要有人去發(fā)揚光大中國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留住我們五千年文明的痕跡。
這就是我致力于紫砂壺的理由,一個想留住些純粹的中國印記的簡單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