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十多個省區(qū)市發(fā)生嚴重旱情。據粗略統(tǒng)計,重災區(qū)河南旱區(qū)的小麥灌溉若達效果,僅灌溉所需的電費和柴油費就要耗資約30億元,而2008年河南省的財政收入為1009.1億元。針對有人認為抗旱成本投入過大、“抗旱不值”、“抗旱賠錢”等觀點,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楊汴通表示:“抗旱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經濟大局,不能僅算經濟賬”?!凹Z食產量的大起大落,將使我國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p>
記者也作了一個估算,認為巨資抗旱“劃得來”:假如我國小麥的市場均價為1元/斤,也就是每噸小麥約需2000元,據此推測,30億元將可購買150萬噸(30億斤)小麥。河南省近年來冬小麥年產量約為2500萬噸,若不抗旱或者抗旱措施不力,再假設因此導致小麥減產10%,即減產250萬噸,其價值也遠大于30億元(抗旱成本)。
官員和記者這筆賬算得好。然而這僅是國計民生中有關“國計”方面的大賬,具體到糧農,還有自己的“民生小賬”?,F(xiàn)實生活中,不論是種子、化肥、農藥的投入,還是抗旱的人力物力投入,基本上都要依賴于糧農自己。盡管抗旱的經濟和物力、技術投入,各級政府可以承擔一些,但人力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投入,糧農卻只能靠自己。
因此,最終的抗旱成果,乃至于平時對農業(yè)的投入,并不取決于“國計大賬”怎么算,而取決于農民本身怎么算他們自己的“民生小賬”。他們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投入產出進行取舍,各級干部也沒有權力和能力強迫農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但恰恰是農民自己的“民生小賬”,正在逐步使農民遠離農業(yè)、遠離抗旱?!?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了一位叫時玉永的河南新鄭農民,他坦言,按照目前他們家平均每人1.2畝的耕地水平,家里一年種的小麥產糧就足夠三年吃的,但“每畝地的種糧收入還不如自己一個月的打工收入(2000元左右)”。河南省社科院農業(yè)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吳海峰依據自己的調研結果認為,每畝地種一年糧食的收入還比不上外出務工一個月的收入,種糧的收益比較低,從而“農民澆麥不積極也是正常的”。這樣的情況在本次遭遇旱災的山東、河北、安徽等主要糧食產區(qū)普遍存在。
雖然多位糧食專家認為,本次旱災對國家糧食安全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農民普遍對種糧、對抗旱的隔膜態(tài)度,還是隱隱折射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掉以輕心。國家再好的糧食政策和農業(yè)、農村政策,再優(yōu)秀的農業(yè)技術力量,分散(分配)到一個個具體的、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有的地方會多一些)的農民身上,都會變得無足輕重,對農民的收入構不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則中國的農業(yè)和糧食安全就只能“靠天吃飯”。這是格外令人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