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鼻祖,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門徒三千,他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針對性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不同特長的人才?!耙虿氖┙獭惫庞杺鞒兄两?,仍具現(xiàn)代教育特色。我執(zhí)教語文十載有余,把先賢的“因材施教”滲透進教學過程,不僅增添了教學魅力,而且讓我盡享教學成功的樂趣。然而,新學期第一堂課上的一個“插曲”,或者說是一次課堂失誤,使我對“因材施教”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這是我新接手的又一個高三年級,憑著連續(xù)幾年教高三的經(jīng)驗,我還是把“激發(fā)課堂智慧,喚醒主體學習”作為對高三學生的施教模式。這是第一堂課,還是這樣的教室,還是這樣的課桌,唯一變化的是閃爍在我眼前的那片求知的目光。按照師生互動、活躍課堂的教學慣例,我在講解字音知識點時,拋出了一個個啟發(fā)式的問題,讓學生“接龍”回答,以此也想大體了解一下學生的語文學習基本情況。一切都很順利,我不禁暗暗為自己多年摸索出的高三教學經(jīng)驗而小小得意。但就在此時,融洽的課堂氛圍竟然一下子給“攪渾”了—— 一位男生在回答一個相對簡單的提問時(辨析字音),出乎意料地站立著,低頭一言不發(fā),我啟發(fā)再三,問題答案就在嘴邊了,他還是一聲不吭。站在一側(cè)的我看著他瞬間漲紅的臉頰,不禁眉頭緊蹙:這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怎么這么差勁呀?此時,有的學生在暗地竊笑,我更是納悶不已。
課后,納悶中帶著慍怒的我把他叫到了辦公室,當我面對著他正要發(fā)話時,頓然語塞了:他是一位先天性兔唇嘴學生,盡管進行過手術修補,但還是難掩缺陷。我忽然明白,不是他不會回答我的問題,而是不愿回答我的問題。這位男生的主動解釋也證實了我的看法,他因身體缺陷無法清晰發(fā)聲,為了在同學面前保持自尊,他才選擇了緘默。
我在愧疚自己疏忽的同時,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激發(fā)課堂智慧,傳遞一份特殊的愛,小心呵護好這份自尊,讓他走出自卑藩籬,平等享受教育,找回真實自我。我語重心長地鼓勵他說:“知識的學習在于心領神會,老師相信你的聰慧,讓我們在課堂上更自信些,更活躍些吧!”
為了傳遞那份愛,我巧妙地“因材施教”,在以后的課堂中,把原先單一的“接龍”提問,變?yōu)椤敖育垺迸c板書交叉提問,尤其要輪到他回答問題時,我提前板書設問,讓他“巧合”地和其他幾位同學一起上黑板書面回答。我看得出,他在一次次板書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慢慢地有了自信,與第一堂課時判若兩人。
在新學期的一堂作文課上,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命題作文——《帶著感動出發(fā)》,在批改這位同學的作文時,我的心頭不禁一顫:“……我知道,每次很巧合地輪到我板書回答,這是張老師精心設計的,她給我傳遞了一份老師的愛,這份愛,我終生難忘……”
面對這段平實的文字,我相信這是發(fā)自他心底的情愫,這是一種人格被尊重的感恩,這是一種師生關系的和諧。而這皆緣于“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常規(guī)“因材施教”,顯現(xiàn)其教育模式的狹隘性
“因材施教”是我國教學思想的一大特色。宋代程頤在概括“因材
施教”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的教學方法時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鞭o海注解:“因材施教是教學和教育原則之一。指在基礎性要求統(tǒng)一的前提下,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p>
毋庸諱言,在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施教者未能全面而深刻地運用好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常規(guī)的方式是僅限于人的智力水平差異去“施”不同的“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依然有著太多相同的要求與期望,并且通過對比和考試來衡量要求實現(xiàn)的程度,而對于學生生理特征以及思想品性的異化卻很少顧及,這顯然暴露了“因材施教”的狹隘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讓“以人為本”成為空談。
二、全面“因材施教”,完美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本教育理念
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更應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維護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待有生理缺陷或者思想品行異化的學生,不但要從其智力水平考慮“因材施教”,更要從維護他們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成長發(fā)展考慮,想方設法“因材施教”。我們既要傳承好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教學思想,更要積極探索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先進方略。這并不是說兩句空話、套話就能實現(xiàn)的,也并非一日之功,這需要我們長時間的不斷探究學習。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吸取別人的觀點、經(jīng)驗方法的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違背教學原則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慢慢探索課改,讓自己的語文充實而具有魅力,學生能學有所獲。只有全方位的“因人施教”,才能完美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本教育的理念。
三、科學“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滿足自我實現(xiàn)
中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整個人生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中學教育中更應該科學地實施“因材施教”。語文學科因其特殊性更可以多方面的體現(xiàn)這一理念,這是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先決條件,也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角色的科學手段。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對于生理有缺陷或者思想品行異化的學生而言,他們同樣有著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偉大的思想家,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一味的批評不一定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切的關懷和愛護,使教育成為載歌載舞的水?!苯處熤挥型ㄟ^“以人為本”的科學施教,才能成為學生心靈上的朋友,從而喚醒他們學習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體驗成功,增強學習信心,滿足自我實現(xiàn)。
一次課堂教學的失誤,一次“因材施教”的嘗試,一次師生愛心的傳遞,不正詮釋著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內(nèi)涵嗎?
(責任編輯 呂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