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英語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高中英語課堂是一個多層次的互動系統(tǒng),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注意教法的靈活性以及評價的科學性是每一位英語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拉近距離,創(chuàng)設互動課堂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法要有三個轉變,即備課向設計轉變,不僅僅滿足于此前的對教學內容的鉆研;上課向情境轉變,不僅僅停留于此前的冷漠灌輸;作業(yè)向對話轉變,不僅僅滿足于此前的機械批改。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應該是“以學為本”,重點放在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三種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上。
新課標把改善英語學習方式作為課堂改革的核心任務,要求英語教學要注意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傳統(tǒng)的被動記憶、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式和合作式的英語學習方式,通過接觸與社會、科技和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材料,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新教材在內容上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非常有利于教師鼓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設想、表述見解。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堂上要善于給“不舉手”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給“膽子小”的學生質疑的機會,給“要面子”的學生改錯的機會,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感受英語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更好地體現(xiàn)英語學科的實踐特點。
二、勇于實踐,優(yōu)化學習品質
學生只有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飽滿、感情愉悅、積極有效參與學習活動,且不同程度的學生均能較好地接受學習內容,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編排課本劇是實現(xiàn)“雙贏”的很好形式,學生自己研究角色、組織演出,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相關的英語知識。以JEFCBook3中的一堂閱讀課為例,在教完Lesson26Themanwhonevergaveup后,教師讓學生就課文內容——愛迪生一生的經歷展開了討論。在課堂中學生們雖踴躍發(fā)言,討論氣氛也很熱烈,但討論后的匯報僅是照著課文上的細節(jié)朗讀了一下。這樣的討論,實際上只浮于語言文字的表面,學生僅了解文中的信息,卻沒有深刻領悟到文章的內涵——愛迪生的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更談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華。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更要考慮到問題的教育性意義。在設計這節(jié)課拓展性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愛迪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如果你考試失敗了,你會怎么做?”等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也只有這樣的討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fā)他們去思考,從中得到感悟??傊?,學生的學法要追求自主、探究、合作和敢于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著眼發(fā)展,科學評價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看教師是否按照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更要看是否注意了學生發(fā)展性目標(培養(yǎng)以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以情感為重點的社會素質)的達成。“以學論教”,就是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xiàn)的狀態(tài)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改變傳統(tǒng)教學評價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論教的狀況。要從課堂教學上學生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程度來評價教師一節(jié)課教學質量的高低。要從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出的情緒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目標達成狀態(tài)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看教學知識能力目標達標率外,還要看學生課堂上的學習交流形式是否多樣,相互之間能否發(fā)現(xiàn)、欣賞,共同參與學習效果評價,共享學習成果,形成相互促進機制。任何一節(jié)有效的、成功的英語課,都要看學生是否在積極努力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和發(fā)展。
總之,任何先進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最終都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只有從教學實效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學習,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勃勃生機和樂趣,只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才能更好地堅持新課改理念,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程益明.有效激活教學預設的相關策略研究[J].英語通,2007(6).
[2]劉驍明.新課程視角下的高中英語學法指導[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7(9).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