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最終的閱讀要求是:“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睂W生來說,正是通過不斷地質疑、探討、解疑等認識活動,逐步求得知識的積累能力。不斷地從一個知識水平跳躍到另一個水平,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轉變。只有主動問、主動學、主動參與,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才能真正營造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將這一核心貫徹落實到位,從而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新教育思想,并使其放射出燦爛的光芒呢?當然,學生有了自由放飛思想的動力與時機,那充溢在課堂中的智慧的火花的確能讓老師吃驚不已。因為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喜歡尋根問底,他們喜歡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他們往往既不親信盲從,也不迷信權威,他們對所學的知識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地提出疑問,勇敢地向權威挑戰(zhàn)。這是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
我在教學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石壕吏》時,學生對“有孫母未去”一句的書中的注解就提出了質疑,他們在小聲咕嘟,說不能把“未”解釋成“沒有”,這讓我非常吃驚。因為多年來,我國出版物(包括中學課本)對“未去”二字的注釋歸納起來無外乎就三種:“沒有改嫁”、“沒有離去”、和“沒有回娘家”。三個“沒有”雖然各不相同,但實質一樣,都暗示“兒媳在家,可去服役”。我聽后沒有斷然否定,而是讓他們成立幾個小組,分組討論“未去”二字能不能按書中的解釋去理解,并要求他們說明理由。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有各的理由。有的小組還在筆記本上梳理成文,躍躍欲試。
甲組代表說:“通過我對教材背景的挖掘,并且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了解,我們認為,這里的解釋是不妥的?!础@里不做‘沒有’講,而是應當解釋為‘不’講?!慈ァ褪恰荒茈x去’。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害,官兵到處抓壯丁,可以說在當時已到無男丁可抓的地步。再聯(lián)系老婦人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有孫母未去’一句的正確解釋應當是‘有個吃奶的孫子,孫子的母親才不能離家去服役’?!?/p>
乙組代表接著說:“眾所周知,《石壕吏》全詩的敘事中心是‘捉人’。就老婦一家來說,差吏要捉的對象是‘出門看’的老婦嗎?顯然不是。是‘乳下孫’嗎?顯然也不是。那么在‘三男鄴城戍’、‘老翁逾墻走’的情況下,差吏所要捉的對象不就是‘出入無完裙’的兒媳嗎?既然肯定了兒媳是實際被捉的對象,再來看看老婦的態(tài)度,通過‘婦啼一何苦’的‘致詞’,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婦人的一家已經(jīng)將徹底破碎了。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兒子是家庭的象征,當老婦哭訴道‘死者長已矣’的時候,凄然發(fā)出了‘室中空無人,唯有乳下孫’的呼喊,把傳宗接代的希望寄托在‘乳下孫’的身上。在這種情況下,老婦所說的‘有孫母未去’的意思不就非常明顯了嗎?反之,如果把‘未去’解釋為三個‘沒有’,那意思正相反,豈不是等于把‘兒媳’推薦給了捉人的差吏嗎?豈不是違背了老婦的哭訴之情嗎?”乙組代表說完后,學生們都笑了,并給以熱烈的鼓掌。
丙組的代表接著說:“再從老婦的行動上看,老婦之所以要‘請從吏夜歸’,并表白‘尤得備晨炊’,不是她留媳保孫的迫切心情的具體反映嗎?不就是用行動證明孫子的母親不能離家去服役的原因嗎?”
我聽了學生們有理有據(jù)的解釋,十分高興,并對學生們說:“老師完全贊同你們的觀點,并且也給你們的解釋再加個理由:從全文看,三個‘沒有’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詩中只說‘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并未交代家中媳婦就是亡夫之妻,怎么能判然說她‘沒有改嫁’、‘沒有回娘家’或‘沒有離去’呢?”
由上面的事例可以得知,要使學生能夠獲取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就要尊重他們的質疑,并恰當點撥,點亮他們求知的火花。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課堂,教會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技能。葉圣陶說:“一個人有自主的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比绻處煆男〔慌囵B(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尊重他們的質疑,斷然否定的話,將抹殺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怎能讓學生有所發(fā)展、有所成就?這樣也就違背了教育的目的。
由此,我覺得教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向學生灌輸了什么知識或什么觀點,也不在于解決了什么問題,而是在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引發(fā)了學生的討論和爭辯,更在于是否激發(fā)起了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究問題的可貴精神,真正把課改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做到“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教學境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真正得到培養(yǎng)。
(責任編輯 呂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