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院偏居北京東南,安靜敞亮,著實是畫畫的好去處。11月6日,這里堵得尤其徹底,自中午起人車擁擠不堪。原因只有一個:陳丹青歸國10年來首次個展在中國油畫院舉辦。九十余件油畫、素描作品,不但讓仰慕陳丹青的眾多讀者與看客在周末聚攏一處,靳尚誼、袁運甫、邵大箴、徐冰、馮遠等著名藝術(shù)家也前來捧場。
作為一個畫展的開幕式,當(dāng)天人山人海的氣勢實在久違。陳丹青歸國10年來在公共言論空間積蓄的影響力,在這一天集中體現(xiàn):觀者覆蓋老中青嫩幼各年齡段,甚至有媽媽推著嬰兒車前來觀看;開幕式現(xiàn)場人滿為患、溫度頗高,不斷有人走到室外抽空換氣;高官、媒體和中國繪畫界的當(dāng)權(quán)派、在野者一起喝檸檬水吃哈密瓜,齊聚一堂只為看丹青畫作。十年來,人們多從紙面或網(wǎng)絡(luò)、電視上看到陳丹青的寫與說,“畫家”作為陳丹青進入中國美術(shù)史的第一身份,其實少有人眼見。但對27歲便因創(chuàng)作《西藏組畫》而得盛名的陳丹青,看客如何放得過他的“本職”?
“你不畫畫是否因為畫不出”等疑問時常會出現(xiàn)在陳與觀者在中國各地的交流中,而陳丹青也在畫作說明中自言“每出一書,我都像目擊自己的墮落”。但畫畫本是在畫室里干的私事,何必總出去說,并拿給人看?由于10年間畫得太少,“總量不及紐約一年的工作”,此次《歸國十年》最終成展,在陳丹青也是意外。但這意外在策展人、陳丹青的老同學(xué)楊飛云那里,則是謀劃多時的良苦用心。
盡管陳丹青在其他領(lǐng)域的發(fā)言令其收獲眾多追隨者,但在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看來,被媒體包圍的陳丹青被各領(lǐng)域的瑣雜用去許多才氣。他覺得中國更需要一個油畫的陳丹青,也“相信惟有油畫才能真正成全并證實他的全部才情”?!坝彤嫿缭谄诖?,那個畫《西藏組畫》的陳丹青在出國18年、回國10年的這段時間究竟在畫什么?!苯衲瓿酰瑮铒w云邀陳丹青到油畫院給學(xué)生示范寫生,讓他使用“帶天窗的畫室”。陳丹青坦言自己已拋擲十年光陰給電腦和鍵盤,“再不畫畫,便是對過去四十多年的背棄”。楊飛云不收陳的租金,但條件是在油畫院辦個畫展,陳丹青猶豫半晌,最終只得應(yīng)承下來。
陳丹青笑稱,“這十年就是老了,再也畫不出像以前一樣的畫?,F(xiàn)在年紀(jì)大了,沒有成就也無所謂?!彼f自己最滿意的是15歲時的創(chuàng)作。但陳的自嘲或許來自于其超強的自信,相當(dāng)觀眾認(rèn)為此次展出的作品依然展示出其深厚功力。
抗美援朝的退伍兵、英俊的青年礦工、穿藍絲襪的年輕黨員、畫冊靜物……《歸國十年》的“模特”范圍寬廣,而現(xiàn)場懸掛的幾個大小不一的歐洲老畫框也吸引了每個看客的注意。陳丹青說自己的寫生塞進框子一看,完全“不配”,只好老老實實取出來。如今他絕了“可笑的妄念”,決定由畫框展示自己,而不是配上他的畫。而最終的背景,則是陳對中國人的油畫藝術(shù)能夠與西方母題融會無間的質(zhì)疑。
臺下坐著的嘉賓,包括文化部的兩位副部長和諸多各界高官名流。他們在發(fā)言中都肯定了陳丹青的“勤奮”、“投入”以及對文化的貢獻。策展人楊飛云也指出,輿論總是把陳丹青放進《西藏組畫》的終極成就中予以定論,可是陳丹青的才華不止于此,“平心而論,這幾十年沒有哪個同齡畫家能比他更活躍多彩、涉獵通達,對周圍有那么持久的影響力?!?/p>
談到自己的歸國十年,陳丹青笑言:“這十年其實是我對藝術(shù)教育體制‘猖狂攻擊’的十年,而且我還將繼續(xù)‘猖狂’下去?!?/p>
“無論繪畫還是寫作,我盡量不說假話。我知道老同學(xué)楊飛云想留我。今天這是暫時的和解,”在這個被他戲稱為“先進事跡介紹”的開幕式尾聲,陳丹青對臺下的嘉賓說,“我這個人口無遮攔,不知道哪天又會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