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要使學生初步接觸古代漢語,感受漢語知識的演變,進而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古代書面語,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母語,古代漢語雖然變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語言畢竟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能割斷和老一代漢語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很多古代漢語常用詞的同義、句子的結構方式,不僅古今沒有多少變化,而且還常常出現在現代漢語里,尤其是現代的書面語言里。學習文言文的表達方法,借以提高現代漢語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中文教育;新課程
文言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是語言簡煉,富有韻味,結構精當、巧妙,學生學習文言文可以受到寫作的啟示,學習到寫作方法。
學習文言文有助于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教材中選的文言文多是經過干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真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先人的歷史,探究古代的社會,把它們和現代生活相比較,可以判明應批評什么,繼承什么,使古代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
學習文言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中學生適量多讀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培養(yǎng)一點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對他們提高文化素養(yǎng),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文言文學習不止是語言能力的教育,在思想培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那么如何教好文言文呢,
一、課前預讀階段
課前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注釋,使用工具書通讀全文,將弄不懂的地方劃出,以便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也為教師的授課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課堂效果,這一步屬默讀。
二、教師范讀
這一步在于使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三、同學自讀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的文言課文大都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不衰的文質兼美的作品,文言是在古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大都是具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又特別適于朗讀,尤其是詩詞等韻文,不朗讀就體會不到它的最妙處。所以課上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反復朗讀.讀得準確流暢,有激情,甚至當堂成誦。
重視誦讀,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語感,沒有良好的語感,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難以學好的。語感首先來源于聽,其次才是說,作為書面語體的文言有很強的可讀性,張口一讀聽覺就跟著活動起來,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讀來讀去,許多詞,語、句、篇都成了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部分對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定能逐步熟悉起來,經過千百次的重復就能自由地按照這樣的方式和習慣來進行表達,這樣文言語感就漸漸地增強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熟讀.讀中反復體味。才能讀明白。而學生讀明白與教師教明白效果不大一樣的,讀明白是學生在讀思的操作中,反復感受語言形式和內容,進而領悟而來的,更便于記憶積累,利于培養(yǎng)能力。所以教材中選的文言文,應像教現代文那樣,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這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朗讀方法可采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輪讀、領讀,不斷地變換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同學自譯
經過反復朗讀,同學對教材已有了初步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同學可參考課下注釋,使用工具書自譯課文,在不懂的地方作個標記,自譯一遍之后,可同桌間互譯,不懂的可共同討論,這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共同翻譯
教師將同學在自譯過程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寫到黑板上,讓學生討論,有舉手回答的可讓學生解答,同學都不會的,教師解答,這一步便是疑難問題解決完,可由學生一人一句進行翻譯,讀一句,翻譯一句,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教師糾正,爭取全班同學都參與進去,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抓重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而確定重點。重點的地方就應評點。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就應作重點講評。
七、師生共同歸納
在同學沒有了疑問之后.教師可將課文中的一些文言現象作—總結歸納,如通假字、古今義不同。詞類活用、一字多義等,如果由學生自己說出效果更好。通過這樣歸納,就能系統掌握課文中的古漢語知識。
八、課外延伸
課堂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科學性、民主性、開放性。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之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把眼界放開去,思維擴展開來,適當的增加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相似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例如學習《陳涉世家》,可以補充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背景,起義的結果;學習《〈論語〉八則》,可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論語》;學習《三峽》時,引導學生與李白的《朝發(fā)白帝城》進行對比;學習《桃花源記》,可以補充《桃花源詩》的閱讀等等。這種做法讓學生擴大閱讀量,其結果是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復習了已學知識。這樣就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擴展延伸了,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這種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文言語感就會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實施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教師應該有長遠的計劃,瞻前顧后,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知識,投入很大的精力和熱情,定能碩果累累。
作者簡介:沈衛(wèi)華 ,江蘇省響水縣老舍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