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滿足高中英語教育的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了一系列高中英語教材,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簡稱NSEC。NSEC這套教材受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影響很大,體現了其主要特點:開放性、多元性、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性。該論文致力于挖掘出NSEC中含有的后現代主義思想。這樣的解讀可以開拓我們的新視野,并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英語教學與學習方法,對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高中英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
一、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概述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是在后現代主義對教育領域沖擊下產生的。對于其定義,國內有學者試從兩個視角去理解:廣義的是指在后現代狀況下出現的各種課程觀;狹義的是指站在后現代主義立場上并應用了后現代主義假設來建構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張文軍,1997:64)。
靳玉樂和于澤元(2005:129)指出后現代主義反對基礎主義,強調不確定性與差異性,強調有機與整體。在課程觀上他們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chuàng)造過程,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多元性、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性。
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的誕生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英語教育的現狀不能適應我國發(fā)展的需要,我國對高中英語教材又進行了新的改革。2007年由中外專家合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更加符合中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在設計思路,內容設置,語法教學及評價方面都與之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蘊含了很多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思想,下面將對其進行解讀。
三、解讀后現代主義課程觀下的NSEC
(一)設計思路遵循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開放性。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最大特征是反對基礎主義?;A主義的思路是一種封閉的思路。所以,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目標即為突破封閉性,堅持開放性,堅持人的和諧發(fā)展。
NSEC在課程設計中的選擇性遵循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開放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指出課程按照能力水平分為4個級別(六、七、八、九)。第七級為高中畢業(yè)的基本要求,第八九級為較高要求,供有潛力或有特殊要求的學生選擇學習。選修課不僅有按順序選的選修課系列I和還有可以任意選修的選修課系列II。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得以充分的發(fā)展,提供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多種途徑,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內容設置上體現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創(chuàng)造性。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應該成為學生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NSEC加入了對于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yǎng)的關注。如必修 1 Unit 1討論的是友誼,涉及了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在warming up部分用一份類似心理測試的問卷調查學生對友誼的理解,該形式新穎有趣。接著在pre-reading部分采用一些開放式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另外該單元選用了文學作品《安妮日記》的選段作為課文部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些內容上的設置可以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語法教學方法體現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內在性。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內在性即指學生有機地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它強調學生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的生成者和創(chuàng)造者。
在傳統的語法教學中, 教師通常采用演繹法來教授語法規(guī)則。盡管演繹法省時省力,學生壓力較小, 但它也會養(yǎng)成學生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NSEC在語法教學方面要求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習,要求教師應將語言的形式、意義和交際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內化語言規(guī)則,從而使學生能正確地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
(四)評價體系體現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多元性。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體現出對差異和多元的尊重。在NSEC的評價體系中,就很明顯地體
現出了該特點。評估的過程就是判斷課程和教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目標的過程(Tyler, 2008:226)。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教學還是評價都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為出發(fā)點。Richards(2000) 指出形成性評價更關注過程,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所以,NSEC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多元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四、結論
如上所述,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是開放多元的。它提倡課程是學生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僅是客觀知識的載體,學習過程應該是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在課程的建構上,它反對封閉性和同一性強調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在該思潮下,NSEC受到很大影響,改變了以往課程的設計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評價系統。以更和諧科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Richards,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Tyler,R.W.Basic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勒玉樂,于澤元.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張文軍,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
作者簡介:羅遞敏,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