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描寫了毛澤東最后七年風雨歷程。真實再現(xiàn)了1970年到1976年共和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和國事風云,生動講述了林彪事件前后我國在內(nèi)政外交上重大事件的起因、發(fā)展與結(jié)局,同時也曲折反映了毛澤東個人晚年的思想軌跡。書中載入了近200幅圖片,其中很多圖片都是首次公開發(fā)表,并進行了首次色彩還原。
毛澤東從1969年底外出到武漢長沙等地視察,至今未歸。但他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北京,并以他的絕對權(quán)威決定著中央的決策。
九大以后,毛澤東認為“文化大革命”已進入“掃尾”階段,政府工作和經(jīng)濟工作都應恢復正常秩序?!拔幕蟾锩卑l(fā)動時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進行必要的轉(zhuǎn)變。那么在適當?shù)臅r候就需要召開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而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1964年底召開的,相距已有6個年頭……于是,1970年3月8日,遠在長沙的毛澤東將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派回北京,傳達他提議召開四屆人大的意見。
這一年,毛澤東77歲,他的威望如同他的年齡一樣成正比上升,身體狀況卻與年齡成反比下降,許多老年人的疾病開始顯露,老年人的思維模式也開始“侵入”他的精神世界。盡管這些還是老人體征的初期階段,但已在許多政要事務上初露端倪,包括“文革”的發(fā)動和推進……
籌備召開四屆人大遇到了第一個問題。如果按照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要設國家主席一職。而國家主席劉少奇已被“文革”的狂風暴雨打翻在地,于1969年11月在河南開封含冤離世。
那么即將召開的四屆人大,是毛主席重新?lián)螄抑飨€是由他人來擔任國家主席呢?這個問題讓毛澤東頗為躊躇。也許是先前他和劉少奇“兩個主席”不愉快的往事?lián)]之不去,他自己既沒有重新?lián)芜@個角色的愿望,又不放心把這個職位交給其他人——包括他“欽定”的接班人林彪。
當然,這個問題沒有難倒毛澤東。這位與眾不同的杰出政治家,以他特有的方式為歷史留下了別樣的一筆。
汪東興飛抵北京,將毛澤東的意思帶到了人民大會堂,帶到政治局委員面前。汪東興如是傳達:要開四屆人大,選舉國家領(lǐng)導人,修改憲法,政治局要立即著手做準備工作。國家機構(gòu)究竟設不設國家主席要考慮,要設國家主席由誰當好,現(xiàn)在看來要設主席只有林彪來當,但我的意見是不設為好。
汪東興傳達完后不等大家討論,便散會了。
如此簡單的幾句話,大家可能一下子回不過味道?!暗业囊庖娛遣辉O為好?!边@旬至關(guān)重要也是最貼近毛澤東真實想法的一句話,但沒有引起政治局委員們的足夠重視。
毛澤東委托汪東興帶回北京的意見,卻讓遠在蘇州休養(yǎng)的林彪看到了希望。
他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是毛澤東。1959年4月,當?shù)诙萌珖嗣翊泶髸谝淮未頃h舉行時,毛澤東聲言為了集中精力考慮一些重大問題,決定辭去國家主席職務,劉少奇當選為第二任國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劉少奇又一次當選為國家主席。劉少奇1966年11月冤死開封,意味著國家主席就處于了空缺的狀態(tài)。
誰繼任國家主席呢?
按照當時的政治形勢,只有兩人可擔此任:要么毛澤東,要么就是林彪。
毛澤東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當國家主席,如今年歲更大了,難道還會重新?lián)未寺?如果毛澤東不當國家主席,則非他林彪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