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街頭形形色色的雕塑,到控制全球制海權(quán)的大將軍;從古城堡里的皇家宴會,到被一些大國政要公開譏笑的英國飲食;從汽車公司、軍工廠、核電站被拍賣,到英國的經(jīng)濟(jì)前景展望;從米字旗的由來,到聯(lián)合王國未來的命運……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英國該是什么樣子?曾經(jīng)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著怎樣的走勢?
讀過莎士比亞?!锻踝訌?fù)仇記》中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幾乎成了猶豫不決時“口頭禪”式的詞句。看過《霧都孤兒》。那蜷縮街頭的奧利弗·特威斯特的鏡頭令我聯(lián)想到倫敦的霧,或是當(dāng)今的英式花園洋房。而戴安娜公主的人生悲歡,勾起人們對公主與王子故事的神往,和對深宮孽海的恐懼……
借著一杯紅葡萄酒的美意,伴著對英倫的無盡暢想,十個多小時的飛行后,人已來到以往在文字、圖像中常常碰面的倫敦。
龐大、昏暗、嘈雜。
希思羅機(jī)場,滿眼所見的是穿制服的非洲人和印巴人。給人的第一感受似乎是到了非洲,或者印度。
這就是英國?
所有介紹英國的書幾乎都有這樣的文字:“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大不列顛群島包括兩個大島:一個叫大不列顛,另一個叫愛爾蘭?!坝笔怯纱蟛涣蓄崓u上的三個部分加上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同時還包括附近的大約五千多個島嶼,是大西洋中名副其實的一個島國。
這個素有“英倫三島”之稱的國家全國面積共24.4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大一點(23萬平方公里),是四川省面積(48萬平方公里)的一半強(qiáng);但它是近代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曾創(chuàng)造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帝國。
不論看《哈利·波特》電影,還是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教堂似乎都是少不了的景致,這個國家的國民多信基督教新教,北愛爾蘭地區(qū)部分居民信天主教,一些英國人還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等。宗教的復(fù)雜曾在這里導(dǎo)致了宮廷與教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流血——更恐怖的是,現(xiàn)在似乎還在繼續(xù)——有人說2005年7月7日的倫敦地鐵大爆炸的背后就有宗教的因素。
幾個世紀(jì)以來,不論是出于政治避難還是躲避宗教迫害,或者為尋找商機(jī),外來移民紛紛在英國落戶。長久以來,愛爾蘭人占據(jù)了外來人口中的大部分。后來猶太人和歐洲難民也來到英國,尤其是從19世紀(jì)末期到20世紀(jì)中葉。20世紀(jì)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加勒比海和南亞次大陸的移民大量擁人的時期。而近年,從非洲、東歐和亞洲擁來大量移民。目前,英國約有十萬華人,占英國總?cè)丝诘?.3%。
日子久了,才發(fā)現(xiàn),第一天在機(jī)場看到的那些從事運輸、服務(wù)的是非洲、南亞移民比較集中的非洲和印巴移民。歐盟東擴(kuò)以后從東歐來的移民,特別是波蘭人主要從事建筑行業(yè),而較早從中國的香港和東南沿海來到英國的華人則主要從事餐飲服務(wù)。這些“外來戶”終日勞作,“霸占”了英國的“窗口單位”,而英國本土原住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則主要從事金融、教育、法律、新聞和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他們多數(shù)在金融城或城市的高級寫字樓內(nèi)工作,下班則開車或乘坐火車回到郊區(qū)或周邊的安靜、雅致的小鎮(zhèn)。
在英國的大小教堂,星期天禮拜的主要是白人;周末到清真寺的有南亞人,也有中東人;而倫敦及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和散落在城市主要街道的中餐館里多半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