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貴州遵義,人們常常聯(lián)想起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浙大西遷、西南三儒等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和享譽世界的玉液瓊漿——國酒茅臺;如今,又一張鮮活的面孔——“四在農家”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閃亮登場,猶如一枝瑰麗的奇葩綻放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一項重大決策。遵義適應新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和農民群眾的新期盼,從2001年開始,組織開展“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創(chuàng)建活動,深受農民群眾歡迎。貴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這一經驗,及時在全省大力推廣,有力促進了農村環(huán)境面貌的改善。
2005年,我與新華社的一位年輕記者在遵義農村調研時,目睹各地正在蓬勃興起的“四在農家”創(chuàng)建活動: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以一家一戶得實惠為根本,以改善農民群眾生產條件和人居環(huán)境為切人點,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具體化為“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使各級干部帶領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有抓手,使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有奔頭。
偉大的時代孕育出響亮的新詞“富學樂美”。它的產生,激發(fā)了作家的寫作熱情和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創(chuàng)作素材。貴州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會組織編選的《邁向新農村——遵義四在農家詩歌散文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部書的編選堅持以“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遴選指南,用“三貼近”作為定稿尺碼,摒棄假大空和無病呻吟之作,不分年齡和地域,只要是謳歌黔北新農村,贊頌中國共產黨領導遵義各族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作品,都納入選稿范圍。由于選編工作嚴格地界定為“60位作家慶祝新中國60華誕”,因此,難免會有遺珠之憾。
60位作者中,遵義作者占了大多數(shù),這在情理之中?!跋蜿柣疽诪榇骸?。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展現(xiàn)在作者面前,感人的事跡就發(fā)生在作者身邊……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催使他們拿起手中的筆來,描繪詩情畫意般的黔北,抒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熾熱感情。而域外的作者于遵義的青山綠水留連忘返,憧憬富在農家火紅的生活,真情實感同樣洋溢在作品之中。
這部選集的作者,既有名家又有新人,可謂是老中青三代共同用自己的真切體驗編織的一幅層次明晰、雅俗共賞、多彩紛呈的黔北農村壯麗圖景。整部作品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有寫人敘事、直抒胸臆的。詩歌作品意象疊出、聯(lián)想豐富;散文作品質樸自然、形神兼?zhèn)?。作者中有名揚文壇的老詩人、老作家,也有處于中堅力量的詩人、作家,值得欣慰的是一批農民作家和80后新生力量開始嶄露頭角,給本書增添了青春的活力。誠然,60位詩人、作家,由于各自風格各異,表現(xiàn)手法也各有千秋,但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黔北的山坡、村莊、道路、農舍、田園、春暉使者、農家書屋,農民的思想、觀念、情感和樂觀向上的內心世界,都在各位詩人、作家的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如果說遵義“四在農家”是為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新農村的崛起提供廣闊的舞臺,那么,《邁向新農村——遵義四在農家詩歌散文選》則是為遵義兒女在歷史舞臺上展翅搏擊注入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