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過黃山之前,常常聽人說黃山的松樹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聽別人描摹,總不得要領(lǐng)。所謂“黃山松”,一向在我腦際留下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這次我親自上黃山,親眼看到黃山松,這概念方才明確起來。我所看到的黃山松有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黃山的松樹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數(shù)是長在石山上的。我的黃山詩中有一句:“蒼松石上生?!笔仙窃娭械脑?;散文說,該是石罅(xià)生,或石縫生。石頭如果是囫圇的,上面總長不出松樹來;一定有一條縫,松樹才能扎根在石縫里。黃山的松樹也許是吃石髓而長大起來的吧?長得那么蒼翠,那么堅勁,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議啊!更有不可思議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樹,由于石頭崩裂,松根一大半長在空中,像須蔓一般搖曳著。
第二個特色,黃山松的枝條大都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極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樹枝,絕大多數(shù)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條掛下去。然而柳條是軟弱的,地心吸力強迫它掛下去,不是它自己發(fā)心向下掛的。黃山松的枝條挺秀堅勁,絕大多數(shù)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黃山松更有一種奇特的姿態(tài):如果這株松樹長在懸崖旁邊,一面靠近巖壁,一面向著空中,那么它的枝條就全部向空中生長,靠巖壁的一面一根枝條也沒有。
第三個特色,黃山松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jié)力。獅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樹,叫做“團結(jié)松”。五六根枝條從近根的地方生出來,密切地偎傍著向上生長,到了高處才向四面分散,長出松針來。因此,這一束樹枝就變成了樹干,形似希臘殿堂的一種柱子。五六根枝條怎么會合伙呢?大概它們知道團結(jié)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風(fēng)吹、雨打和雪壓,所以生成這個樣子。
(選自《豐子愷文集》,有改動)
W博士品讀
這是豐子愷先生《黃山松》中的選段,作者結(jié)合自己看到的黃山松,寫了黃山松的三個特色:一是生在石上;二是枝條大都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三是枝條具有強大的團結(jié)力。作者把黃山松描繪得十分形象,讓我們也仿佛見到了黃山松。
【李道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