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漢字研究、漢字討論、漢字文化出版的勃興,成了出版界和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道奇異的風景線。
這一波漢字文化出版熱,有喜,有憂,有大可深究的出版學智慧內(nèi)容。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天才創(chuàng)造和獨特貢獻。且不說它是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活化石,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東方智慧大殿堂的基石,就說它生生不息,至今仍然生機勃勃,不斷繁育出許多新字、新詞、新意、新句式的神奇內(nèi)生力、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就是舉世難匹的。它的音形義構詞功能,開放式的造字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個魅力無窮的學術科研課題。漢字的使用價值、生命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宣泄價值、自娛自嘲、反詰反諷功能,這一連串至高、至雅、至卑、至俗的價值鏈,就有許多值得深思、值得追究、值得探討總結,值得走進課堂,走進書齋的研究價值。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力的發(fā)展,中國文化力的提升已成了國際性的時代話題。順應這一潮流,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漢字的研究和出版,也成了穿過歷史時空、浸染當下、指向未來的跨國際、跨代際、跨業(yè)界的文化大餐。
這一波漢字文化熱,首先帶動了許多經(jīng)典漢字研究專著的重版。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不下于10種版本的重印。有的稍為添加改動,附上標點、斷句、注音,歸類解讀,居然一再追加印數(shù)。唐蘭先生的《古文字學導論》,最早由北京大學于1935年出版手寫石印本,1981年齊魯書社出版該書的增訂影印本。1949年,唐蘭先生又推出力作《中國文字學》,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兩年之中加印4次。傅根清先生評價該書具有五大貢獻,其中,“第一,確立了中國文字學的名義,明確了中國文字學的研究對象”;“第二,批判了‘中國語言低級,文字原始’的錯誤觀點,確立了中國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文字史上的地位?!?/p>
2009年,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推出八集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亞洲版、歐洲版、美洲版持續(xù)熱播,開創(chuàng)了一個讓眾多漢字研究專家走上屏幕,向海內(nèi)外廣大聽眾講述漢字文化的形象化、普及化的模式。
與此相呼應的是北大蘇培成教授推出《現(xiàn)代漢字學綱要》,1994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列為教育部的試點教材,2001年修訂,至2009年已第9次印刷??梢姽沤駶h字學研究,已成熱門。其他談論漢字文化的著作,較早的有陳宗明的《漢字符號學》(2001年),唐漢的《唐漢解字》、劉志成的《文化文字學》(2003年),劉志基等人的《新漢字讀本》(2004年),最新的有唐諾的《文字的故事》(2010年),流沙河著的《流沙河認字》(2010年)。這些著作各有特色,作者或基于術業(yè)專攻,或出于愛好精研,確有心得,出版也較為嚴肅認真。另外一些著述,雖不乏個人創(chuàng)見,但考之于科學縝密的研究規(guī)范,就差強人意,有的甚至謬誤百出了。這正印證了周有光老人的批評:“現(xiàn)在有些講漢字文化的書,隨意性比較大,甚至亂講語音通假以證實一己之私見,或者望文生訓,以今律古。所以,對字形的解構,一定要嚴謹,對構型不明的字不要強作解人,這是確保質(zhì)量的前提?!保ㄖ苡泄猓骸稘h字和文化問題》總序)。有一本發(fā)行量很大的《漢字王國》,竟如此解釋“怒”字:“‘奴’字加一個‘心’字是‘怒’——很多婦女對被迫所過生活的一種正當?shù)姆磻??!闭者@么說,男人就沒有發(fā)怒的權利了,男人一怒,就一律不能算是“一種正當?shù)姆磻绷?。有一本叫《會說話的漢字》的書,解讀“雅俗”二字:“雅,牙者,吃也,佳者,鳥也。雅,吃鳥。俗字從人從谷,可見俗人愛谷。人靠谷活,俗得安心。種谷食谷,少欲知足,千古不變,是為大俗?!边@真是不折不扣的以古律今,故作解人。
最離奇的要數(shù)該書對“孝”字的解讀了?!罢埧矗阂粋€孩子被大人抱在懷里,那只手輕輕地拍著,慈愛、呵護之態(tài)躍然筆畫之間??戳诉@個孝字,我們?nèi)粼賹Ω改搁L輩不孝,心里過得去么?”
這里,作者首先把孝字的字形解釋錯了。金文的孝字,上部是一個長發(fā)飄飄的老人形象,下面的“子”表示小孩攙扶老人,孝的本義指幫助、孝順老人。作者恰恰倒過來了。他說孝順雖也不錯,但由此引發(fā)的一大堆議論,就離題萬里,信口開河了。
其次,“教育場所為學孝(校)。孝之表帥(應為率——引者)為孝(校)長?!边@是把學校的性質(zhì)、校長的職能篡改、閹割、扭曲了。
再次,微孝(笑)運動、微孝(笑)服務、孝(效)率、孝(效)益之云云,都是生拉硬拽,拿讀者的智商開玩笑。如果說出這樣的書,讀這樣的文字是為了娛樂,那只能說是“愚”樂了。試想一想,拿這樣的“研究成果”去出版,去教育后代,去推廣文明,去進行對外文化交流,中小學生、社會大眾,乃至外國朋友會怎樣看待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會怎樣看待當今中國的教育、教學、科研出版和文化普及呢?長此以往不加整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又從何談起?
考察當下中國漢字文化的出版,在“熱鬧”之中有浮躁,有膚淺,有空、冷、怪的毛病。不少漢字文化解讀的著作缺少學術視野,缺少提升格局,缺少科學普及的情懷,缺少優(yōu)化開發(fā)市場的眼光,不少書陷入了“文化拆遷”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