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網絡信息技術服務和數字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傳統出版也在經歷一場變革,并對整個數字技術和傳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yè)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
出版業(yè)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內容閱讀方式轉變、媒體融合、個性化的數字出版服務。這些都體現在數字內容服務正在成為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數字內容服務是基于內容的碎片化、顆?;M織內容的。出版行業(yè)擁有大量的內容資源、豐厚的知識儲備以及多年積累的出版資源,這些內容資源通過數字化、片斷化后,可為數字內容服務提供單一片斷內容,也可以提供由多個數字內容片段組合起來的內容。數字內容服務是數字出版的基本要求,數字技術應用是幫助傳統出版單位順利開展數字出版業(yè)務的支撐系統,是助推出版單位實現從傳統出版模式到數字出版模式跨越升級的技術保障。
出版內容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互聯共享,將大大提高出版物的創(chuàng)新力和質量,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給讀者,或者消費者提供高效、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國外利用新技術和傳統出版結合發(fā)展數字出版已成為數字出版發(fā)展的保障,例如:美國的出版集團無一例外均高度重視數字技術的應用,對網絡化生存保持著高度的敏感,積極地推進著數字出版進程,鼓勵出版企業(yè)與信息技術企業(yè)合作,達到雙方共贏的效果。當前在國內,不少出版社也都在紛紛探討出版社全新的業(yè)務流程,運用信息技術將內容產品數字化,應用網絡技術將傳播渠道網絡化,以此開展新業(yè)務延伸出版產業(yè)鏈,實現出版資源優(yōu)化整合、創(chuàng)造、轉化、更新和增值,應對新時代的技術沖擊。
但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出版單位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出版資源的數字出版形態(tài),沒有開發(fā)出適合互聯網時代需求的數字出版產品,沒有建立起穩(wěn)固的數字出版產品銷售渠道,沒有在數字出版領域實現贏利。對于電子書、數據庫、在線教育、按需印刷、手機出版等不同的數字出版形態(tài),其贏利模式差異很大。一些國外成熟的模式在我國未必一定可行,國外沒有的模式在我國也未必不能成功。關鍵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理念,需要轉變什么樣的觀念。
作為從事傳統科技出版的老編輯,面對新興的數字出版浪潮,筆者認為以下兩點是尤為重要且必須解決的。
首先要進行傳統選題策劃觀念的轉變
就科技出版而言,從建國初期,傳統選題策劃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自然科學圖書基本上是前蘇聯的舶來品,包括技術標準、教科書及相關工具書等等;第二個階段是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前,科技出版業(yè)基本處于癱瘓狀態(tài),圖書技術內容少得可憐,許多內容是“空洞的政治語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各家出版社引進了一大批歐美國家的科技圖書,確實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隨著國內各項科學技術的逐步成熟,也組織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內專家編寫的著作;進入21世紀后,在“科技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的方針指引下,圖書出版的品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滿足和豐富了廣大讀者的知識需求。
但是,近幾年,隨著出版業(yè)走入市場化,出版社之間的競爭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大家為了市場占有率,以及主觀愿望上的利益最大化,不遺余力地策劃大量的同質化、水平不高的圖書,特別是由于出版社的白熱化競爭,使得一些不負責任的圖書流入市場,最終坑害讀者。應該說,圖書產品的大量積壓,單本品種印數的急劇下降,與圖書的質量和內容有著直接的關系。加之數字化革命的迅猛發(fā)展,未來幾年,傳統出版物相當一批產品可能會被逼入“死局”。
因此,為了適應出版形態(tài)的革命,傳統出版社的編輯首先應該在選題策劃上進行觀念的轉變。在目前形勢下,具體說來,可以分成兩步走:第一,對于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可以按傳統的選題策劃和組稿方式繼續(xù)傳統出版。第二,對于關聯性很強的選題,如市政基礎設施的管理和優(yōu)化,具體說來,比如城市雨洪管理、市政管網管理以及城市交通流量管理等,很難或者說幾乎不可能得出一組非常準確、權威的控制數據來指導若干年的城市設計與規(guī)劃,這些數據都是動態(tài)的,也可以稱之為“與時俱進”。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而數學模型是建立在全動態(tài)數據之上的。這就給出版工作者在數字出版上一個很好的機遇。理由很簡單,因為數據的收集者(這里指相關的研究院、所),最終需要將他們的研究成果供客戶使用從中獲得效益,而任何一個院所的研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這就需要出版者進行有機的組合并優(yōu)化。數字出版就是這種組合優(yōu)化的最佳途徑??梢赃@樣講:出版社在數字出版上,就是一個大的中間商,他的作用就是一個中樞,把零散的信息整理打包,最終有償服務需求者。
所以,編輯在策劃數字出版選題時,首先要有總的、全局性的、可持續(xù)性的整體概念,比如“城市市政管網運營與管理”這個選題,編輯的策劃點已經不是傳統的某個權威單位或個人,而是一個大的群體集成,這里包括大專院校、科研和設計單位、氣象、地質部門等等,這些部門提供大量的信息碎片,包括圖、文、遙測遙感數據甚至是GPS或GIS數據,所有這些數據都是全動態(tài)的,策劃編輯的任務就是把所有這些信息充分整合優(yōu)化,建立一個大的信息交互平臺,打成各種不同的數字圖書包,有償提供給客戶。如美國交通運輸研究委員會聯合基特爾森聯合公司和栢誠美國基礎設施子公司以美國公共交通合作研究計劃(TCRP)之《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務質量手冊》就是數字出版的成功案例。TCRP很短時間就以報告的形式更新一次,有償供大家使用。可以設想,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躍,在不遠的將來,無論是管理人員、政策制定人員、設計人員還是施工、運營人員,都將是數字化出版的著作權人和直接用戶。
數字出版物營銷觀念的轉變
與傳統出版物不同,數字化出版的營銷,首先強調的是服務、服務、再服務。對于數字出版,編輯的選題策劃與出版物營銷是密不可分的,應該說,營銷貫穿于策劃的始終。上面講過,在數字出版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著作權人或直接用戶,所以,編輯,這個數字出版的特殊角色,首先要明白數字出版物與傳統出版物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傳統出版物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單個選題信息量有限,但選題題目可以多數量開發(fā);而數字出版的單個選題信息量可以無限大,相對地,選題數量可以大幅減少。單就數字出版而言,一個選題的巨大信息量,在出版變革的初期,可能會吸引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可能給出版社帶來一定的效益。這也是時下國內外一些出版商熱炒“打包數字化”的根本誘因。但是,剖開來看,這些產品賣的是設備而不是服務。長此下去,必然會將出版產業(yè)邊緣化,使出版社非常被動。這種危機,必須在策劃和營銷中予以充分的重視。
在營銷方面,之所以提出服務再服務的理念,這也是數字產品的特征決定的。數字產品有更新迅速的獨有優(yōu)勢,應該就此優(yōu)勢構建可持續(xù)的服務平臺,為出版社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大的選題方向確定之后,要將服務平臺細分成若干個領域(子平臺),在子平臺上縱向做足功夫,在注意保護版權和出版社相關利益的前提下,不斷創(chuàng)新,以保證出版社的不斷發(fā)展。
總之,在數字出版產業(yè)中,只有出版社在產業(yè)鏈中是真正的書商。出版并不是將已經成型的作品付印再銷售出去那么簡單。出版工作由編輯、制作和營銷構成,其中選題策劃工作是前提。圖書出版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過程,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從選題策劃開始,貫穿于圖書出版的全過程,就像麥卡錫所說“編輯不斷提出問題,作者也一一回答,直到雙方都覺得已經創(chuàng)作出一本好書為止。”由此可見,圖書能否適合市場需要成為暢銷書或精品,能否推廣加強數字圖書的營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書的內容,而出版社和編輯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編輯才能準確地分析市場需求和讀者的閱讀嗜好。在這一點上,無論是電子書的制造商還是網絡的運營商都是做不到的。
(作者單位系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