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已是當地時間凌晨5點多。清晨7點鐘,大家便不顧徹夜未眠的勞困,出發(fā)去攀登卡姆利卡山峰,俯瞰這座古都的全景。說它是古都,是因為伊斯坦布爾曾是古代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引人注目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歐亞跨海大橋一頭在亞洲,另一頭在歐洲,它連接了世界上惟一一座跨兩大洲的城市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目前有兩座跨洲大橋,第三座正由中國的公司承建。導游特地帶著我們先后經過這兩座大橋,只見橋的一頭寫著“歡迎你到亞洲來”,另一頭寫著“歡迎你到歐洲來”。土耳其的國土97%在亞洲,3%在歐洲,但土耳其人認為土耳其是歐洲國家,因為土耳其文化屬于歐洲文化。
乘坐游輪游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海水湛藍,一群群海鷗和水鳥在海面上嬉戲飛翔。只要它們扎進水面,每一回都會有收獲。海峽的兩岸寸土寸金,豪華的樓房千姿百態(tài)。房子前有小花園,花園前有小碼頭,碼頭前用浮標圍了起來,范圍不大,是私家的海面。有些樓房十分陳舊,導游說那不是主人沒錢修,是因為那些房子已有些年頭了,已受到保護,不能夠隨意維修。這使我想起乘車在城中行駛時所見到的一些斷壁殘垣,有的是拜占廷時代的城堡,有的是過去時代的澡堂,大概那些也受到政府的保護。導游指著一個廢棄的造船廠說,那造船廠早已不造船了,占地一大片還不拆除,因為它是工業(yè)遺產,值得保護。
真正感受到伊斯坦布爾是座千塔之城,是在參觀圣索菲婭大教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托普卡老皇宮時。圣索菲婭大教堂是伊斯坦布爾最大的教堂,是拜占廷時代的藝術杰作。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于奧斯曼帝國時代,寺內墻壁上鑲嵌著由土耳其瓷器名鎮(zhèn)伊茲尼克燒制的2萬多塊藍色瓷磚,圖案繁復,絢麗異常,故又被稱為“藍色清真寺”。托普卡老皇宮現(xiàn)被辟為博物館,其中展出有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數量之巨、品種之多、質量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據說,有不少作品是中國青花瓷鑒定的標準器。而我們見到的,不過是王宮收藏品中的九牛一毛。
伊斯坦布爾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我仿佛看見一隊遠行的駝隊滿載著貨物緩緩而來,悅耳的駝鈴聲不絕于耳……我曾從蘭州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前往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一路上有著看不盡的大漠孤煙和風土人情。在陽關,我長風當酒,遙想故人。在玉門關,我與疏勒河畔的蘆葦一同吟過唐詩宋詞。我也曾去過新疆喀什,聽著高亢的宣禮聲眺望前路,似乎又見到了遠行的駝隊,漸行漸遠,只留下模糊的背影,不由得勾起我的壯懷激烈與淡淡惆悵。在絲綢之路的終點,遐想當年風塵仆仆的中國駝隊抵達這里時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懷。駱駝背負的貨物中有許多絲綢,也不乏中國的瓷器,這便是托普卡老皇宮青花藏品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