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qū)是上海市的核心區(qū),它因瀕臨黃浦江而得名,著名的南京路和外灘就坐落在這里。1945年,上海市被劃分為30個區(qū),設立的第一個區(qū)即“黃浦區(qū)”。黃浦區(qū)的小南門一帶,老街巷縱橫其間,昔日的一些寺廟、衙署、商鋪、名人宅院仍然能在這里找到一絲歷史的遺跡。在喬家路和巡道街之間,有一條很不起眼的小弄堂,叫“藥局弄”,就是當年上海最大的慈善堂同仁輔元堂和上海藥業(yè)同業(yè)局的舊址。
清嘉慶初年,上海醫(yī)藥界的同業(yè)公會在這條巷弄里捐資修建了一座宏大寬敞的“藥王廟”(今址為藥局弄91號),正殿供奉著藥王神農氏的塑像;廟后為“和義堂”,是藥業(yè)同仁辦公、議事的地方;廟內天井兩側的廡屋,是為城廂內外的老百姓施診散藥的場所。因為這條弄堂是藥業(yè)同業(yè)局的機構所在,久而久之,這里就得名“藥局弄”。
藥王廟的旁邊,正好是同仁堂的堂址。藥業(yè)局開始辦公的時候,同仁堂也剛剛開張營業(yè)。嘉慶五年(1800年),上海知縣湯燾和鄉(xiāng)紳朱文煜、徐思德等人集資購進城北郊的一塊空地,沒為“義?!?,用以掩埋拋棄在路邊的無主尸骸和那些死后無人埋葬的窮人。以設置義冢為契機,地方士紳緊接著于嘉慶九年(1804年)成立了一個名為“同仁堂”的慈善堂,并籌資在老城廂的喬家棚購得一處喬氏宅院(今藥局弄梅家街東北拐角處),作為辦事機構。
關于同仁堂的慈善救濟活動,據同治年間修撰的《上??h志》記載,主要包括恤嫠、贍老、施棺掩埋等內容。其中如“恤嫠”,規(guī)定凡孀居而貧苦無依者,“月給錢七百”;再如“贍老”,“凡年過六十,貧苦無依,或殘疾不能謀生者,月給錢六百”。除此之外,同仁堂還開辦義學,為流民施舍棉衣和口糧,幾乎涵蓋了當時民間慈善活動的方方面面。
不過,同仁堂所開展的業(yè)務中最特殊的是“擔水濟急”。當時上海市內按數字分成13個區(qū)域,同仁堂的司事在其中10處設置水桶和扁擔。并預先備好標有各區(qū)域號碼的燈籠和號衣,同時還負責雇用水夫。一旦發(fā)生火災,水夫們便去司事那里領取燈籠和號衣,然后趕赴火災現場。在火災現場,水夫每挑水一次,就由司事發(fā)給他們一枚竹籌,用以事后折算酬金??梢哉f同仁堂還承擔了上海市內主要的公共消防事務。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仁堂堂址的旁邊,遷來了另一個善堂,這就是兩年前由上海人梅益金、海門商人施湘帆以及慈溪商人韓再橋等人組建的“輔元堂”。輔元堂成立后一直沒有固定的辦公場地,于是就購得與同仁堂所在的喬氏舊宅相鄰的陸氏宅第,正式設立了辦事機構。
和同仁堂比鄰而居的輔元堂,為了避免與同仁堂所從事的業(yè)務重復,主要開展醫(yī)療救助,為此專門在每年疾病流行的夏秋麗季開設了施醫(yī)局。根據現藏于大英圖書館的咸豐元年(1851年)《輔元堂施醫(yī)局征信錄》中的有關記載,可以約略知道,當時施醫(yī)局聘請有內科、外科、兒科、眼科和針灸科的醫(yī)師,每年從農歷五月十八日到八月十八日之間逢三和逢八日開局,合計每年的開局天數為19天。每到開局這天,接診時間從早上七點開始,到正午結束。患者按掛號順序接受診治,不收取掛號費和診金,醫(yī)師也沒有薪金,只有交通費。但很多醫(yī)師放棄了交通費,自愿為患者無償診療。咸豐元年五月十八日,也就是本年度施醫(yī)局開局的頭一天,施醫(yī)局接診男性患者137名,女性患者177名,“給藥二十二帖”。而在當年度整個開局期內,施醫(yī)局總共接診患者16106名,開具處方3306張。
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小刀會起事,相繼占領了嘉定和上海。在此后上海被占領的十幾個月中,包括同仁堂和輔元堂在內的各善堂都被迫停止了活動。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清政府收復了上海。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兵燹的結束,同仁堂與輔元堂相繼重新啟動了各自的業(yè)務,并走上了合并的道路。合并后的同仁輔元堂成為上海規(guī)模最大的善堂,這一點,正如當時的報刊政論家王韜所說:“滬上善堂林立,而推同仁輔元為巨擘。”
小刀會起事前同仁堂、輔元堂各自所承擔的業(yè)務,都被合并后的同仁輔元堂繼承了下來,并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和豐富。譬如,雖然早在道光年間同仁堂就設立了救生局,負責救助水難者和打撈溺死者的尸體,但同仁堂與輔元堂合并后,這項業(yè)務取得了更大的進展。同治十年(1871年),他們與上海市政當局達成《同仁輔元堂分辦救生章程》,使救生局正式擁有了官督民辦的身份。當時上海的救生船被稱為“紅船”,船體上寫有“官設黃浦江帶擋救生”的字樣。據現存的光緒八年(1882年)《上海同仁輔元堂征信錄》記載,這一年,同仁輔元堂共救起落水者10人、打撈尸體6具,此外還在黃浦江沿岸的12處碼頭設置了燈塔。
隨著業(yè)務的拓展,同仁輔元堂越來越多地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yè)當中。當時上海只有被稱為北市的租界內有路燈,而老城廂所在的南市區(qū)沒有路燈。于是,同仁輔元堂就利用民間的募捐和善堂的資金,在南市區(qū)敷設路燈。
1883年6月29日,英國商人建造的楊樹浦水廠開始向蘇州河南岸的英租界供水。自來水在租界的修成,促使上海的士紳商賈決意仿效西洋之法,在蘇州河北岸的老城區(qū)內自設鐵管汲引江水。同仁輔元堂積極參與了鋪設自來水管這一市政工程的全過程。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1898年春天,黃浦江水終于第一次通過鐵管被引進上海城區(qū)。
由于同仁輔元堂的辦事機構一直位于藥局弄內(今址為藥局弄95號),所以藥局弄的北段,過去也被叫作“同仁堂路”或“同仁輔元堂路”。
今天,無論是藥王廟還是同仁輔元堂,都已湮沒在時光的雨打風吹之中。惟有那殘存的屋檐、褪色的磚瓦和塵垢滿身的斗拱,見證著那歷經歲月洗禮而凝結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