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視劇里,有兩種題材是雷打不動的——青春偶像劇和紅色經典改編。
二者的缺憾也顯而易見。前者是定位明確,但無從下手,大陸引進的臺灣偶像劇不乏成功案例,但本土化改編往往失敗,大都市的現(xiàn)代繁華早已不入性情男女的眼簾;后者定位模糊,謹小慎微,紅色經典改編,年長者認為跑偏,年輕人認為無聊,主旋律宣揚不得其法,市場化運作難以跟進。
在紅色經典的群像中,從收視來看,《洪湖赤衛(wèi)隊》可謂突圍成功,得到老少咸宜的稱贊實屬不易。其實細究起來,實乃劇組上下齊心協(xié)力,少了些無良宣傳,少了些雷人招牌,將重點放在踏踏實實做好劇本上。事實證明,沒有大牌演員的電視劇,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依然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拍手叫好。
該劇將《洪湖赤衛(wèi)隊》的經典旋律沿用,抓住了年長觀眾的心;加強矛盾沖突,激發(fā)了年輕人的熱情。謝十三的塑造,可謂改編的突破口。韓英、劉闖和彭霸天的矛盾雖為主線,但難以支撐28集的容量。謝十三作為湖匪代表,是在赤衛(wèi)隊和彭霸天之外的第三種勢力,他和彭霸天也有著激烈的矛盾沖突。兩條敘事線索,此起彼伏,擴充該劇容量的同時,也盡可能還原了當時的復雜態(tài)勢。
除了增加人物,豐富敘事線索外,將主要人物立體化,情感細膩化,也是該劇著力改編的重點。
韓英在劇中既有女中豪杰的氣概又溫柔賢淑,有效擺脫了經典歌劇里的臉譜化——她不是為了宣揚抗爭而存在的,她只是因為抗爭而涌現(xiàn)的。就像洪湖的漁民們,不畏強權只是他們尋找活路的惟一辦法。
長久以來,面對紅色經典的改編,始終存在一個問題:是雞肋還是錦上添花?
依筆者看來,如何辯證的看“紅色經典”是關鍵。劇本貴在故事,通順是第一步,流暢是第二步,精彩是第三步,深度是第四步??v觀該劇,雖然算得上突圍,但依然與上乘之作相距較遠。究其原因,該劇通順,較為流暢,精彩只在幾處,深度幾近沒有。因為深度需要人物的獨特性,需要讓觀眾思考、判斷。該劇人物中,張副官只勉強算得典型人物,其他諸人依然沒有脫離各自的類型圈。
如此說來,該劇雖能突圍,卻沒有明顯突破,有改弦更張之心,卻對自身能力沒有足夠自信。
紅色經典既是無數(shù)國人的情感雞湯,也是一劑劑奮發(fā)向上的強心針。它的故事、人物應該并行不悖,應該首先沿著敘事的軌跡,條分縷析出人物的突破口,若能和原著匹配,自然更好,若難以匹配,也不要一味推倒重來。只要能讓觀眾抓住一兩個獨一無二之處,便是成功。
如何在紅色經典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個性,是所有突圍者的攻堅難題。如若成功,便是一部紅色經典之外的當代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