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失蹤對一個國家的總人口來說,并不多見。然而就像人類會患癌癥一樣,它確實會發(fā)生。以下是3位加拿大失蹤孩子的母親的故事。她們都在難以想象的痛苦中生存下來,并克服了由此給人生帶來的陰影,有的甚至毅然開始幫助其他擁有同樣災難的家庭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雪莉·布朗
72歲的雪莉·布朗40多年來一直不知道她的大兒子羅比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1968年8月的一天,12歲的羅比突然失蹤了。那天下午4點左右,羅比和往常一樣離開家去干他每天的送報工作,然而他卻沒有像往常那樣在吃飯前回來,從此再沒有任何音訊。
對于布朗來說,在得知兒子失蹤的最初幾個小時,她的痛苦來自拒絕接受,她堅信兒子只是在街上游蕩;而隨后的痛苦則來自警方不斷的詢問和自己的悔恨;再后來,9月的一個早晨,兒子失蹤幾個星期后,她的痛苦來自醒來那一刻,意識到羅比的生命真的消失了——一種可怕的空虛占據了心靈。當警方和人們的搜尋結束,留給這個家庭的是無可奈何之后,悲傷和恐懼就浸透了布朗的心靈,她十分害怕自己會因此精神失常。有時候,她站在廚房的洗菜池邊,會不由自主地在一種強烈沖動的驅使下跑到街上,大聲呼叫羅比的名字。在羅比失蹤大約兩年后,布朗詢問一位處理此案的警官是否認為羅比還活著。這位警官以溫和的語調告訴她,他認為她的兒子已不在人世,因為作為一個14歲的少年,羅比如果被人綁架到什么地方,一定會設法逃生的。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在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時,布朗女士的語調已經有了熱情,“我決定用這些經歷和體會來幫助類似的人擺脫困境,而不是沉溺其中?!?/p>
布朗一家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叫“應對之勇氣”的民間組織,向陷入同樣遭遇的家庭提供一對一的協(xié)助,讓受害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能理解這種悲傷?!辈祭收f。
朱迪·彼得遜
自從她14歲的女兒林德塞在1993年失蹤后,53歲的朱迪·彼得遜就生活在一種負罪感之中——她沒能保護好自己的女兒。林德塞是在前往參加朋友聚會的途中失蹤的。17年過去了,彼得遜沒有女兒的任何消息。
在林德塞失蹤后不久,彼得遜與丈夫離了婚。然而她從未放棄過尋找女兒,盡管女兒還活在人世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這位堅毅的女性這些年一直很關注各地發(fā)現(xiàn)尸體的報道,查詢了數(shù)十件案件的情況。
2000年,鑒于在渥太華新建立了加拿大DNA資料庫,彼得遜向有關方面提出對自己進行DNA檢測,以便在這個資料庫中對比,尋找是否有林德塞的DNA存在??墒堑玫降拇饛土钏泽@——即林德塞的DNA是不可能在資料庫中的。因為該資料庫雖然保存有數(shù)萬份取自犯罪現(xiàn)場的DNA數(shù)據,但它不保留所發(fā)現(xiàn)的人類遺體的DNA。
彼得遜從此開始了稱之為“林德塞條款”的奮斗行動?!叭绻业呐畠禾稍诹四硞€法醫(yī)驗尸房里,我有權了解這一情況。”彼得遜開始游說相關政界人士修改加拿大DNA識別條款,要求它建立人類遺體目錄和失蹤人員目錄,以便作DNA對比。她寫信給每一位國會議員闡述觀點,她在警方召開的會議上發(fā)表演說,多次會晤媒體講述自己的經歷,獲得了不少公眾的支持。不過,“林德塞條款”至今還沒有在議會通過。
當女兒的案子逐漸失去公眾關注時,彼得遜仍不懈地進行呼吁——為她自己和為加拿大近5000個有類似遭遇的家庭,“我感到我仍然在為尋找她而做著什么。”彼得遜說。
威爾瑪·德克森
對威爾瑪·德克森來說,那是一個艱難的早晨。她探訪了一位兒子在一場幫派爭斗中被殺的母親。通過“受害者之聲”這一組織,德克森已經為十多個因社會犯罪行為而受到傷害的家庭提供了幫助——包括聆聽受害者家屬的傾訴,提供咨詢、建議,參加冗長的法庭審判程序,協(xié)助受害者準備難以面對的陳述…… 而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也是一位經歷過擔驚受怕,無能為力,擔負著沉重負罪感的母親。
1984年11月的一個寒冷的下午,德克森的大女兒,13歲的坎德斯在放學的路上失蹤了。在她失蹤了7個星期之后,她的尸體在一個廢棄的小屋里被發(fā)現(xiàn)——人被綁住,但身上沒有被傷害的痕跡。女兒是在失蹤的那天夜晚被凍死在那里的。那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26年來這一案件一直懸而未決。
這位母親深懷負罪感:自己為什么沒有在女兒外出時好好地保護她?為什么那天沒有開車把女兒接回來?接下來,一種來自外界的疑云籠罩在這個家庭:最早的報道說坎德斯是離家出走;德克森被警方傳喚,進行了測謊詢問。“作為一個犯罪行為的犧牲品,我們感受到奇恥大辱,簡直快崩潰了?!彼f道。
德克森作出了一個嚴肅的決定,不能讓全家人就此沉淪,一家人開始談起原諒這一命題,努力恢復正常的生活,堅信無論是何人造成親人的死亡都不要將仇恨隱藏于心靈。“你不得不帶著陣痛經歷走出憤怒的情緒。然后,你將懷著對這個世界的熱愛,以正面的心態(tài)繼續(xù)生活下去??驳滤故莻€美麗的姑娘,她依然是我們家庭重要的一員,作為我的女兒,她生活在遙遠的天堂?!?/p>
[編譯自加拿大《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