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地:
有待破解的種種謎題
瀘西地理位置優(yōu)越,素有“昆明后花園”、“紅河北大門”之稱。它位于“大昆明經(jīng)濟圈”、“曲靖經(jīng)濟圈”和“個開蒙經(jīng)濟圈”的交匯地帶,與石林肩背相倚,放眼即是景致,履步隨處風(fēng)光,輕松出行,瀟灑往返。
瀘西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奇特。這里不僅有土著民族數(shù)千年來開疆拓土的傳說,奇山異水間還留有古往今來吟誦的詩章和燦爛文字。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游廣西府時兩次入阿廬古洞考察,把阿廬古洞的壯美寫進了《徐霞客游記》。1987年阿廬古洞開放后,中外游客紛至沓來,阿廬古洞從此名揚世界,成為瀘西對外開放的一張“世界名片”。臺灣作家瓊瑤將這里譽為“奇山、奇水、奇洞、奇觀”,一個“奇”字,就道出了阿廬古洞的精髓神韻。
其實,瀘西的神奇還不止在它的表面,更在它的骨子里。它就像一個“大隱”,乍看上去貌不驚人,然而卻深藏著驚世駭俗的奧秘。比如阿廬古洞就自有其不凡之處:大洞套小洞,洞洞有奇觀,世間萬物生長靠陽光的生命規(guī)律在這里被打破了——生活在洞底暗河中的透明魚全身通透,一目了然,簡單得活像一塊游動的玻璃,但正是因為它是活著的玻璃,才復(fù)雜得無法琢磨。億萬年來,一種永遠(yuǎn)不見天日的亙古生物,一種不需要眼睛與色彩的生物,究竟是用什么方式生活到現(xiàn)在呢?阿廬古洞洞口為何屢屢驚現(xiàn)神秘佛光?洞中永不停息的沸水從何而來?冒煙洞的“煙”又從何而來?十里杜鵑、萬畝花海年年如期怒放,為什么會這樣紅?彝人的圖騰柱與天文臺的神秘符號誰能破解?唐神仙的原型為何許人也?永寧城子村層層疊疊的土掌房是怎樣的昭示?凡此種種,現(xiàn)有的解釋始終是那么蒼白無力,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個頗費思量的謎題。
神奇之地:
歷史與傳奇在此駐足
瀘西的神奇,除了景觀,還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瀘西就有人生息繁衍。土著人的先民阿廬在此開疆拓土,完成部落聯(lián)盟,創(chuàng)立阿廬部落。土著民族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文化,曾經(jīng)成功地把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引領(lǐng)到了文明的前沿。早在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瀘西便成為較早設(shè)置郡縣的邊遠(yuǎn)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之一。到了唐宋時期,瀘西成了東爨烏蠻聚居區(qū),阿廬部(彌鹿部)成為雄霸一方的強大部落,“大理段氏莫能制”。從周武王伐紂時的孟津會盟,到宋代攻打大理國的石城會盟,阿廬部的先民們既寫下了悲愴的一頁,卻也描繪出一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輝煌歷史畫卷。從西漢設(shè)置漏江縣伊始,至元朝置廣西路,再到明朝的廣西府、清朝的廣西直隸州,瀘西作為一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歷史長達兩千余年。在這兩千多年的風(fēng)雨歲月里,“虎旗獵獵照滇東”,“商旅絡(luò)繹,車馬輻輳”的繁榮和輝煌,永遠(yuǎn)鐫刻在瀘西大地上。
瀘西的“奇”還奇在它濃郁的民族風(fēng)情里。古彝漢風(fēng),漢、彝、回、苗、壯、傣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各具特色:撒尼人的虎舞、大三弦、霸王鞭;小白彝的羊頭鼓舞、《創(chuàng)世紀(jì)》古歌謠、阿烏兵器舞;壯族的蟲繭巴烏(一種獨特的民間樂器);苗族蘆笙舞,穿越了時空,從遠(yuǎn)古走來。而情誼深沉的酒歌、姑娘房和具有喜慶氣氛的鬧姑爺、猜新娘、哭嫁歌等民俗風(fēng)情,加上祭祖、祭山、祭山神、祭龍、送祖靈等祭祀活動,更使人如癡如醉。
阿廬工藝中的刺繡、剪紙、木雕、石雕,以及珍貴字畫、瓷器、青銅器、碑刻等歷史文物實在令人目不暇接。而紅墻碧瓦的“三庵、六閣、七寺、八廟”,成為瀘西文化遺存的代名詞。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廟堂隨處可見。烽火臺、驛站、哨所、鑄幣和礦冶遺址、土官祠等,也是抬頭就有,俯拾皆是。
昔日廣西府,今朝瀘西縣,瀘西的畫山綠水,確實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梢姎v史在其他地方匆匆邁進的同時,卻駐足于這片它所鐘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