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腳鵟被稱為“雪白豹”,全身布滿了類似豹子的斑紋,更為奇特的是它的雙腿上長滿了厚實的羽毛,像穿著一雙保暖的雪地靴。
羽毛顏色不同的毛腳鵟性格也大相徑庭:深色的機警,淺色的容易親近。它們最擅長進行空中懸停,以此來改變飛行的高度。
毛腳鵟的食物單一,一心一意專門捕食老鼠。盡管它們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卻也好漢不敵人多——面對喜鵲和烏鴉的群體作戰(zhàn),常常狼狽逃跑。
看到“鵟(k uǎn g)”字,認識的人或許并不多,但大多數(shù)人都能讀對它的讀音,并且感受到到幾分兇猛和狂野,自然也能聯(lián)想到這是一種兇猛、張狂的鳥。
我國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鳥類,并且直接就用“狂”字通假。在《爾雅·釋鳥》中有它的記載,還有“狂鳥,五色有冠”的注釋。在《康熙字典》中,也有關(guān)于鵟的記載,并將它分類為“鴟”——兇猛的鳥類,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猛禽。
在生物分類學上,猛禽可以分為兩個大類——隼形目和鸮形目,前者包括各種鷹、隼、鷂、雕等,后者主要代表就是貓頭鷹。而鵟屬于前者,在鷹科大家族中占有一個“屬”的地位——鵟屬。鵟與其他鷹類一樣,是兇猛的肉食性鳥類,以至于常常被人們誤認為老鷹。但是除了有著極佳的視力、善于疾飛和翱翔的寬大翅膀,以及具有鷹類標志性的鷹鉤嘴之外,鵟與其他鷹類也有不少區(qū)別——最為明顯的就是它們尾羽不分叉,呈圓弧狀。
如果說區(qū)別尾羽是否分叉過于專業(yè),那么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識別方法,那就是觀察全身是否布滿類似豹子的斑紋。其實,細心的北方人民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種分類方法,在民間普遍都把鵟類稱為“豹”,如最常見的普通鵟被稱作“土豹”,體型最大的大鵟被稱為“花豹”,“隱居者”棕尾鵟被叫做“大豹”,而毛腳鵟則擁有一個高貴的名字——“雪白豹”。
除了豹紋,“鳥中之豹”給我們許多想象的空間——它的體型、習性、捕食方式,是否也和陸地上的豹子有幾分相似呢?鵟雖然體型在猛禽中不算大,但卻有兇悍勇猛的性格和高超、敏捷的身手,戰(zhàn)斗力不輸給大型猛禽,的確與陸地上的中型貓科動物——豹有些相似,甚至鵟還會發(fā)出像貓一樣的喵叫聲。在性情方面,鵟與其他猛禽一樣,對后代關(guān)愛有加,但在食物極端不足的情況下,它們會毫不留情地將子女殺死吃掉,其兇殘程度可見一斑。在科威特,鵟卻被尊為國鳥,可見它獨特的魅力?!把┌妆泵_鵟,是鵟類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特點的一種。
羽毛的顏色與性格有關(guān)
鳥類中最高超的空中懸停技術(shù)
在中國能見到的毛腳鵟都是“過客”。夏季,它們在北極圈附近的苔原棲息;冬季,從北冰洋的冰天雪地,它們駕著西伯利亞吹來的寒風,迎著太平洋沿岸的暖濕氣流,身披著冷艷或雍容的“外套”來到了我國松軟的草皮上。
在鳥類中,毛腳鵟身材魁偉,盡管不如大鵟偉岸,但體型勻稱,富有流線型美感。它們的行動會讓人顛覆對矯健和敏捷的理解。它們目光冷峻,與生俱來的“鷹鉤鼻”更是增添了無限風情……
從外形上看,雌雄毛腳鵟的差異很小,比起丹頂鶴的妙曼身姿和白天鵝的輕舞飛揚,無論雄鳥還是雌鳥都充滿了陽剛氣質(zhì),雌鳥的個頭甚至還比雄鳥大出三成。此外,毛腳鵟“主打”黑白灰色系,顯得成熟穩(wěn)重。它們的羽毛幾乎包含從純白到純黑的所有顏色,中間的過渡色包括淺灰、土灰、深灰、鐵灰到淺棕、深棕等,再間以巧克力色或褐黃色的縱紋。有意思的是,身著不同顏色羽毛的毛腳鵟還受到“性格色彩學”的約束,深色至黑色羽毛的毛腳鵟性情機警,人難以接近,通?;顒釉谶h離人居的草甸上;而白色、淺色的毛腳鵟常常在城市周圍與人類社會比鄰。
毛腳鵟飛行時扇動翅膀的頻率很低,它們更多地采用滑行,甚至突然來一個“急剎車”——懸停在空中。事實上,毛腳鵟的懸停技術(shù)可能是鳥類中最高超的,在微風中,它們格外喜歡炫耀這個技能,這能幫助它們更改飛行的高度。人們也可以通過這個顯著的特征,從遠處辨認出它們。毛腳鵟還善于駕馭氣流進行滑行,它只需將寬闊的翅膀左右伸開,并稍向上抬起成“V”字形,便可以一展身手,遨游天際。它的羽毛被風微微吹動,不需要任何打理也顯得十分漂亮,短而圓的尾羽呈展開的扇形,姿態(tài)極為優(yōu)美。相比之下,燕子的“燕尾服”就顯得俗套和過時了。
穿著厚實的“雪地靴”
大部分在東北的雪地里越冬
毛腳鵟在外表上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它那一雙“毛腳”了。它的羽毛一直長到了腳趾的根部——這也是毛腳鵟與其他鵟類最顯著的特征。當毛腳鵟降落在松軟的雪地時,白雪剛好淺淺地掩埋了腳底,而它從腳背到大腿都覆蓋了厚厚的羽毛,像是穿著一雙厚重、保暖的雪地靴。這種獨特的雪地裝備,令所有的北方鳥類羨慕不已。
毛腳鵟的種種外形特征,無論是羽毛由淺及深的變化,還是足部覆蓋厚密的羽毛,都與毛腳鵟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它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在北極圈附近甚至北極圈內(nèi)孵育后代,在繁殖期棲息于靠近北極地區(qū)的苔原或森林。為了在極寒的地區(qū)生活,它們必須有耐寒的裝備,保護爪子的“雪地靴”便必不可少。
北極地區(qū)的冬天漫長而嚴寒,盡管毛腳鵟極其耐寒,但因為食物的匱乏,它們不得不向南遷徙。毛腳鵟是一種冬候鳥——越冬地區(qū)與孵育地區(qū)沒有任何交集。比起其他鵟屬鳥類,毛腳鵟越冬的時間較短,而且緯度也更靠北。在中國境內(nèi),越冬的毛腳鵟一部分止步于新疆的喀什及天山地區(qū)或東北各省,走得遠的會到達山東、陜西,極少數(shù)會南下到達云南、福建、廣東、臺灣等南方省份。
每年11月,當強勁的北風裹著寒流橫掃北方大地的時候,大群毛腳鵟便開始乘風向南遷徙,來到越冬地度過缺少食物的冬天。經(jīng)過遷徙的毛腳鵟饑腸轆轆,成為冬季遼闊雪原上的捕鼠生力軍。
專業(yè)捕鼠能手
面對喜鵲,好漢不敵人多
來到中國北方越冬的毛腳鵟,通常喜歡開闊的地方,如草原、灘涂,以及農(nóng)田與森林的邊緣地帶。近年來,由于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城郊周邊的荒地也成為它們搜尋獵物的場地。
生性孤傲的毛腳鵟通常單獨活動,在空中盤旋飛翔,用銳利的眼睛觀察地面,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則猛然快速俯沖而下,用利爪抓捕獵物。此外,它們也會以靜制動地守株待鼠,棲息于樹枝或電線桿,當獵物出現(xiàn)時才進行突襲。
和獵豹一樣,毛腳鵟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機會,解決問題只需要數(shù)十秒甚至幾秒。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毛腳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用來飛行、滑翔和空中懸停,三分之一的時間棲停在電線桿或樹梢等高處,真正捕食的時間不超過百分之四。
會捕食老鼠的猛禽并不少,但是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鷹類動物,通常也對各種肉類都感興趣,老鼠只是它們菜譜中最常見的一道菜,其他包括蛇、鳥、野兔等都是它們的盤中餐,甚至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它們也偷襲家禽和小牲畜,讓人既愛又恨。但毛腳鵟只會一心一意專門對付老鼠,這在猛禽中極為少見。因此,它們不僅不會威脅到人類的財產(chǎn),更不會因為捕食其他受保護的動物而讓環(huán)保部門頭痛。
毛腳鵟的鷹鉤嘴比較小,像是一柄小巧的鉤刀,鋒利無比,對付老鼠已經(jīng)是綽綽有余,正所謂“殺雞焉用牛刀”。它們的腳趾短,內(nèi)趾短于外趾,爪子短而直,跟“遠鄰”貓頭鷹更為相似。這也不奇怪,因為它們對付同樣的敵人,使用的武器也就相近了。一只毛腳鵟每天能捕食5~10只老鼠,在寒冷的冬季,它們與晚上工作的貓頭鷹“一唱一和”,日夜兩班,共同對付老鼠。
盡管毛腳鵟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但也不是沒有煩惱。在寧靜的原野上,毛腳鵟嘹亮的鳴聲似乎在宣告金字塔頂端霸主的到來,雖然它們并不會小氣地驅(qū)趕領(lǐng)地內(nèi)的其他鳥類,但是也足以讓其他鳥類的行動變得收斂。但喜鵲和烏鴉卻是例外,它們是讓毛腳鵟最煩惱的“惡鄰”。喜鵲對領(lǐng)地格外敏感,即使不在繁殖期,也沒有食物危機,只要有鳥闖入它們的領(lǐng)地,哪怕是像毛腳鵟這種猛禽,它們都敢公然挑釁。
筆者曾親眼見過一次喜鵲驅(qū)趕毛腳鵟的“戰(zhàn)爭”。一只毛腳鵟緩緩地滑向松樹林,突然一對喜鵲怒沖沖地殺出來,直接撲向毛腳鵟,兩只喜鵲圍追堵截,前后夾擊,其中一只喜鵲還沖著毛腳鵟的尾部狠狠地啄了一口……毛腳鵟并不慌亂,滑翔姿態(tài)依然優(yōu)雅,在空中繞了一個弧線,飛離了松林。其實,無論個頭、實力喜鵲與烏鴉都不是毛腳鵟的對手,只是它們異常團結(jié),依靠“團隊合作”使毛腳鵟顧頭不顧尾、狼狽不堪,丟下到手的美餐逃之夭夭。
結(jié)語:盡管數(shù)量眾多依然需要保護
因為地區(qū)性的數(shù)量變化很大,對毛腳鵟數(shù)量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最高估計全球約有100萬只。由于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數(shù)量有大量的減少,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把它列為最低等級的保護動物。也許是因為控制鼠害的巨大功勞,在我國,毛腳鵟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盡管食物單一,但毛腳鵟對環(huán)境變化卻比其他動物更為敏感。在城市和草原缺少高大的樹木供它站立和筑巢,常常能看到毛腳鵟在電線稈上筑巢,甚至叼銜一些爛布條、廢塑料等垃圾鋪墊鳥巢。雖然這不失為“權(quán)宜之計”,但對于毛腳鵟的健康肯定是有危害的。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在空曠遼闊的荒野豎起一些支架,就能讓它們有筑巢和“監(jiān)控”食物的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