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二審宣判何以刑期大變?
兩種刑期的差別,核心是臺灣司法制度中承審法官對“自由心證”的具體施用,這是陳水扁宣判在臺灣引起爭議的法學背景
陳水扁包括國務機要費案在內(nèi)的四大弊案,于6月11日二審宣判。陳水扁的刑期由原本的無期徒刑,改判20年有期徒刑。這毋疑是陳水扁案爆發(fā)以來,最大的一次轉折。
稍微敏感一點的人應該都會感覺到,陳水扁剛被收押進臺北看守所那陣子,天天神不守舍,動輒利用媒體挑弄民進黨基本教義派。而最近數(shù)月以來,直至6月11日宣判前,不但媒體上不易看到陳水扁的新聞,即使有他的新聞,也與當初那個天天搞花樣、天天制造新聞的陳水扁判若兩人了。
為什么陳水扁突然“變老實了”?難道原本的無期徒刑,二審改判成20年,陳水扁事前“有預感“?
相信社會各界早已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問題的核心是,假如這其間果真有些關聯(lián)性的話,老百姓作何感想?如果純屬巧合,陳水扁的輕判與其“變老實”根本毫不相干,卻讓老百姓有此聯(lián)想,這又代表著什么樣的社會氛圍呢?
換一個角度思考:判20年,這刑度已經(jīng)算是很重了。如果以臺灣民眾的平均壽命而言,男性是75.46歲,女性是81.72歲。陳水扁今年已經(jīng)60歲,再關20年,他能不能活著走出監(jiān)獄?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陳水扁被判20年或是無期,兩種刑期的差別,核心是承審法官對陳水扁這樁案子的態(tài)度問題,以及承審法官對待及處理這樁巨案的司法邏輯問題。
臺灣的司法制度長期受人詬病,最重要的癥結,就在于臺灣司法制度承襲了大陸法系中最惡質的“自由心證”原則。
為人不解的是,某甲司法官的“自由心證”,與某乙司法官的“自由心證”截然不同,而偏偏司法官的職務又受法律保障,沒人能拿他奈何,即使法官濫用“自由心證”,他的權力也不受任何外力的監(jiān)督與制衡,因此引人懷疑: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敗。
一套法律,在不同的司法官手上,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讀,并且引據(jù)“自由心證”,作出不同的審判結果。犯同一種罪,會有不同的判刑結果。張三殺人,和李四殺人,同樣是殺人,有可能張三判死,有可能李四判活,這就是陳水扁宣判在臺灣引起爭議的法學背景。
司法體制是社會正義最后一道防線,如果任由不精確、不理性、完全依憑司法官個人意志的“自由心證”的司法制度繼續(xù)運作,很可能這最后一道社會正義防線亦將形同虛設。
陳水扁到底有沒有罪?這應該是由司法兩造拿出證據(jù),讓證據(jù)說話,除了司法體制之外,其他的人說什么都是多余的。但是,社會擔慮的、質疑的,也正是陳水扁二審判得比一審輕,到底法院掌握了什么重大的證據(jù),能據(jù)以說明陳水扁在一審中是被重判了,所以二審要判輕?
當然,一審也好,二審也罷,均會有長篇大論、密密麻麻的判決書公布于眾,但是,一般社會人士有幾個人能有閑情逸致去拜讀它,又有幾個人能有這種專業(yè)能力去解讀或猜測那有如天書般的判決書?即使有時間、有興趣看判決書,又有幾人能真正讀懂它?
可能的情況是,陳水扁二審宣判的社會效應,將會擴大到政治層面,有可能會像海嘯一樣,威脅到年底臺灣五都大選的選情,而間接威脅到2012年馬英九的領導人連任選情。
是以,不論是從國民黨的角度,或是從馬英九的角度,觀察這次陳水扁二審宣判,表面上予人國民黨當局故示寬仁的印象,即使國際或島內(nèi)得到些許效應,但別忘了從歷次民調(diào)顯現(xiàn)的民眾對陳水扁的觀感,人民不會因為法院輕判了陳水扁,而反過來“感念”司法當局,并且把這種“感念”投射到國民黨當局或馬英九身上,這股民氣也許反而會像“吸星大法”那樣,反彈到國民黨當局和馬英九身上,對執(zhí)政黨形成更深的內(nèi)傷。
從政治效應來說,陳水扁二審宣判,可能不但不會令陳水扁本人領情,而且更不會令藍、綠選民領情。表面上看來,橋歸橋,路歸路,但是陳水扁二審宣判的社會效應已在發(fā)酵,這將形成一種骨牌反應,進而形成政治效應。除非臺灣執(zhí)政當局能以其他事務引開或是沖淡人民對此案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