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吉到龍泉訪瓷,我們懷著朝圣的心情,也帶著茶對土地的問候。龍泉四面環(huán)山、三省交匯、一條甌江貫穿山城。對龍泉最初的印象就是一個“熱”字,緣于龍泉人的樸實熱情,其次因打劍與做瓷都離不開燒窯。2000多年來這里一直爐火不斷,默默錘打淬煉著生命的純凈和韌性。
在龍泉我們觀看了青瓷的生產(chǎn)工藝:瓷土粉碎、淘洗練泥、成形、修坯、裝飾、素?zé)?、多次施釉、?fù)燒、出窯等十幾個流程工序。燒窯溫度是所有陶瓷類中的最高,達到1300多攝氏度。青瓷工業(yè)協(xié)會的徐會長親自為我們演示了手拉坯成形和修坯工藝。我們也請教了很多此前疑惑的問題,對龍泉青瓷的印象逐漸清晰起來。龍泉窯繼承了唐代越窯和甌窯的正宗血脈,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于明、清,具有1000多年歷史。龍泉青瓷分哥窯和弟窯兩大類,弟窯青瓷釉色蔥翠、溫潤如玉;哥窯青瓷有紫口鐵足、釉面開片的特點,古樸典雅,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窯。歷史上,作為出口的珍貴禮品,龍泉青瓷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曾被法國王室借用歌劇里的典故稱作“雪拉同”。1957年周總理指示恢復(fù)龍泉青瓷生產(chǎn),1959年龍泉瓷廠完成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建國十周年”國慶宴會用瓷的生產(chǎn)任務(wù)。2009年龍泉青瓷的手工工藝獲得“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座看似與世隔離的山城擁有了世界級的殊榮。
參觀龍泉青瓷博物館,不禁對館藏歷代古瓷的精湛工藝嘆為觀止。龍泉青瓷釉色首推粉青、梅子青,裝飾工藝有刻花、透雕、印花和貼花。以素面單色釉最為耐看,器形高雅、釉面素潔,演繹著“絢爛之極,復(fù)歸平淡”的生命美學(xué)。當代青瓷作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有了飛躍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工具的利用使青瓷成品率得以提高,窯溫的可控性更高;器形設(shè)計上有更多題材和創(chuàng)意,從傳統(tǒng)擺件的神壇走向大眾生活;再就是當代龍泉青瓷與茶器的結(jié)合是對傳統(tǒng)青瓷文化與茶文化的突破和發(fā)展。龍泉人把勤勞智慧通過火傾注到泥土中,使青瓷有了火的溫情、土的敦厚、水的柔美;而那智慧就是在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去努力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這也許是任何陶瓷從業(yè)者都能感悟到的智慧。
梳理對龍泉青瓷的印象,有儒家的溫柔敦厚、道家的恬淡虛無,那釋家的又是什么呢?內(nèi)心的搜索直到站在大窯村古窯遺址上才有了答案。群山之間有自宋到清的窯址上百個,因傳統(tǒng)青瓷成品率低,不合要求的必須敲碎就地掩埋,所以窯址四周瓷片無數(shù)。隨處都有青瓷碎片韜光養(yǎng)晦地隱于瓦礫草莽之間,琉璃世界與塵世交融一體。這也就是當?shù)卦傲鹛铩钡脑??!霸肝襾硎?,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nèi)外明澈,凈無瑕穢。”瓷片零落泥中,依舊明凈不染,堪稱人間琉璃。對龍泉青瓷的印象中,釋家的那一份也許就是這琉璃愿心。
立于廢墟,我們仿佛穿越千年,聽到噼啪柴聲,看到紅紅爐火、陣陣松煙,不禁遐想,如把自己投入窯中,能否也如灰土般出離得身如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