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0年第11期以“白平叫板閻崇年”為題,對山西大學副教授白平與閻崇年官司一事進行了報道。根據(jù)掌握的情況,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已于2010年6月2日對此案進行了開庭審理。目前,案件審理仍在進行中,本刊將繼續(xù)關(guān)注。
據(jù)了解,5月30日,山西大學副教授白平從太原抵達北京后,便與他的代理律師王德怡取得聯(lián)系,二人前往國家圖書館調(diào)閱了清人張吉午《康熙順天府志》一書的微縮本,對已挑出的錯誤逐字進行比對,全部核實了一遍。經(jīng)過整理,白平在閻校本《康熙順天府志》一書中新發(fā)現(xiàn)錯誤70處,繼而再次向法庭增加訴訟請求,將獎勵要求由62萬元變更為69萬元。
閻崇年:沒有發(fā)布過懸賞廣告
2010年6月2日上午9時許,備受關(guān)注的閻崇年“挑出一個錯,獎金1000元”的“懸賞門”案件在北京市亞運村法庭開庭審理。但是“懸賞門”的主角之一閻崇年并沒有親自到庭,其律師稱,閻崇年近期身體不適,“畢竟是個70多歲的老人了”。
當天,挑錯者白平與閻崇年的代理人進行了庭前證據(jù)交換。
在證據(jù)交換中,閻崇年的代理律師這樣解釋“一字千元”的由來:閻崇年從來沒有委托任何媒體發(fā)表過懸賞廣告,所謂“挑錯給酬金”的說法,只是閻崇年與“一字千元”作者——《北京晨報》記者劉婷之間聊天時的約定,并不是針對廣大讀者的懸賞廣告。
2009年9月9日,《北京晨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的4位記者前往閻崇年家喝茶時,聊起了閻新近校注出版的《康熙順天府志》。談及此書已經(jīng)校勘了12遍,閻崇年還要再請專家協(xié)助校注。就這樣,引出了此書出版后還可能有錯誤的話題?!侗本┏繄蟆酚浾邉㈡瞄_玩笑地說也要幫閻崇年挑錯,閻當即表示歡迎。
劉婷開玩笑說,若挑出錯誤,要閻崇年付款1000元作為酬謝。
當時,閻崇年認為劉婷根本沒有時間去讀《康熙順天府志》,也就笑著答應了這一要求。此番聊天之后,以上4家報紙各自發(fā)稿,介紹此書,但并未造成多大影響。閻崇年發(fā)現(xiàn)劉婷將二人之間的約定登在報紙上。由于怕影響劉婷,所以沒有深究。
但是,半年之后,學者任炳卻借“挑錯給酬金”一事,專門在《北京日報》上發(fā)表文章,《京城學界正氣——贊閻崇年先生的勇敢之舉》,再將“挑出一處錯,獎金1000元”推到一個新高潮。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的兒子閻天說:“這個作者宣稱閻崇年曾經(jīng)‘公開聲明’,這四個字卻是他最先提的,后來被白平硬安在閻崇年身上;這篇評論連我父親的姓都寫錯了,非常不嚴肅,一看就靠不住,卻被白平當成了‘信賴’懸賞存在的根據(jù)?!?/p>
閻崇年認為,白平先生正是受以上宣傳影響,沒有核實真?zhèn)?,濫用訴訟權(quán),令其陷入不必要的訴訟糾紛之中。
“我父親先是‘被懸賞’,后又‘被炒作’。他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是覺得白平進行人身攻擊、金錢勒索,唯獨和‘學問’不沾半點邊。”閻天說。
白平:不忍心再挑下去
“懸賞廣告是閑聊,是玩笑,只針對一位記者”,面對此說法,白平回應:“請4位記者到家中喝茶,是閻的一場公關(guān)宣傳活動,是想保持出鏡率與熱度。”劉婷記者的文章見報后,閻崇年為什么不要求澄清,給予更正。
白平的律師王德怡,是北京合川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他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沒人質(zhì)疑就是懸賞,有人質(zhì)疑就是針對記者一個人的玩笑?”
懸賞廣告的證據(jù)提交過后,便是對白平挑出的錯誤證據(jù)的提交與質(zhì)證。閻崇年的代理人以不變應萬變:目前的錯誤均為白平一家之言,是否構(gòu)成錯誤,沒有第三方的認定,暫時不能認定為錯誤。應當由法院委托一家機構(gòu)予以認定。
“咱不說句讀,咱說錯別字,那還需要專家去認定嗎?”白平的另一位代理人趙海當庭陳述理由:“語言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果沒有標準,那每年的高考古文的標準答案是咋出來的?”
“我真不忍心再挑下去了!”走出法庭,白平感覺這事有些可笑。但是,他更希望閻崇年能站出來,與他進行直接交流溝通解決此事。
“為什么我狠狠抓住不放手?” 6月7日,白平說,他“較真”的原因在于:“這本書錯誤多、質(zhì)量差,對大眾是一種欺騙,我要用張揚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再者,名人也不該亂說話,濫用媒體資源,從中不當?shù)美!?/p>
事件發(fā)展至今,如果不是白平將閻崇年告上法庭,想必閻崇年也不會對其“挑出一個錯,獎金1000元”的言論當真,而且即便是到了法庭上,閻崇年的表現(xiàn)似乎也沒有把他大作中的錯誤當真。白平也并不是為了獎金而起訴,他說,“我是讀書人,從教的30年,一直踏實做學問。我就是想讓他知道什么是讀書人!”這其實只是維護一個知識分子最起碼的那點學道尊嚴。
《北京晨報》記者:報道沒有問題
據(jù)了解,對于閻崇年《答辯狀》中提到的“并沒有公開懸賞”,《北京晨報》記者劉婷表示“一切以報道為準”“報道沒有問題”。
另外還有兩位記者也曾到閻崇年家中聊天。其中一位記者回憶說,以當時的語境和閻崇年說話的語氣而言,“懸賞”不像是開玩笑。另一位記者則表示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
背后的思考
閻崇年如果認為媒體誤解了他的意思,應當及時澄清事實,為何不置可否,任人以訛傳訛呢?
閻崇年解釋說,本想要求予以更正,但考慮到不要影響劉婷本人,就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沒有繼續(xù)追究。這樣的解釋恐怕無濟于事,遷就了媒體,卻不代表公眾不會拿“千金買錯”的懸賞令當真。
事實上,白平教授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告閻崇年的。本刊上期采訪白平時,白平就表示過,他是抱著湊趣的心態(tài)買一本書翻看,沒想到發(fā)現(xiàn)了多處錯誤。但他將問題反饋后,始終沒有得到閻崇年任何答復。白平表示,他為了獲得應有的平等對話的權(quán)利,才將閻崇年告上了法庭。閻崇年至少應該拿出誠懇的態(tài)度和白平進行平等對話。
閻崇年的行為讓人想起了宋祖德。宋祖德在博客上大放厥詞,終于被較真的謝晉遺孀告上法庭。就在案子進入審判程序的關(guān)鍵時刻,宋祖德突然改口稱有關(guān)文章不是他寫的,是“黑客”陷害他??上Т蚬偎静皇莾簯?,豈是你想怎么解釋就怎么解釋的?最終,宋祖德還是老老實實接受判決,履行了賠償、道歉等法律義務。
閻崇年為什么也像宋祖德一樣,都被人告上法院了,才忽然宣稱自己沒發(fā)布過“千金買錯”的懸賞廣告?這無異于跟公眾開了個玩笑。也正如白平教授所指出的,因陷于訴訟,閻便企圖將責任推卸給記者及其所在的媒體,這實際上是在愚弄公眾的智商和理解水平。就算最終法院判白平敗訴,或由劉婷及其所在的媒體承擔責任,事情也未必能輕松了之,閻崇年的做法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閻崇年的所作所為只能證明,如此簡單的信條要實踐起來也是很困難的。很多人以娛樂的心態(tài)看待此事,白平似乎也被當作了堂吉訶德式的喜劇性角色。其實,這也正是當今社會的可悲之處。已經(jīng)視學人的道德墮落為常態(tài),并對任何道德斗士的行為不抱任何希望。無論是學風的墮落還是匡扶學風的努力,均遭到了一致的否定。這種現(xiàn)實對白平這樣的讀書人來說相當不公平。
有些人為商業(yè)等利益訴求而令社會喪失了對學術(shù)界的信任,這樣的惡果卻需要所有的讀書人來承擔。然而,不管處于一個怎樣荒誕的社會語境中,學界的救贖都不能不做,白平的認真與純粹終究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敬。
在學界流傳的古老信條是“做學問即做人”。其意思大概就是,做人不老實,做學問又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