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關(guān)于禮貌的財富是非常可觀的。例如《弟子規(guī)》中就有許多我們今天可以借鑒之處:當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要久久地不應聲;父母叫你去干什么,行動要快,不要遲遲不動;父母教育你的時候,要虛心恭敬地聽取。又如到人家家里去,進門時要先問屋里有誰;進到屋子里要熱情地和主人打招呼。同人家說話時,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說得正確,不要花言巧語,不要刻薄挖苦,不要說下流骯臟話。不了解的事情,不信口開河;不準確的消息,不隨便傳播。還有,人家沒有空閑的時候,就不要去打擾;人家心里不安寧,就不要拿話去擾亂;人家不愿告人的事情,就不宜宣揚。人家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要分開,給人家時要多,給自己時要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等等。
禮貌教育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需要,青少年需要有禮貌,中年和老年人也同樣需要有禮貌。中老年人不僅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還要承擔起教育青少年的責任。
我們立身行事,適時不忘禮貌有何難做?在人與人交往中,親切的稱謂,熱情地招呼,友好地握手,心里總把別人擺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后面,就不會在一些小事上爭得面紅耳赤,在一些享受上爭先恐后。
禮貌,從實質(zhì)上說,包含著對人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態(tài)度待人,不把人當人,也就是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地位。
(選自2009年4月《談禮貌》,有改動)
W博士品讀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禮貌不只是表面上的客套,而且是維持社會和諧運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不但可以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愉快,還可以減少人際間的摩擦。禮貌是生活中的潤滑劑,多一點禮貌,就少一點摩擦;你對別人有禮貌,別人也會對你有禮貌。
【洪凌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