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同學們,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或看到過這樣的現(xiàn)象:兩個同學成為好朋友,于是形影不離,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就連上廁所都要一起去。有一天,其中的一個在寫作業(yè),而另一個要去跳繩,寫作業(yè)的不肯陪跳繩的,于是要跳繩的同學生氣了:你這人怎么這樣呀?還是好朋友呢,上次我都陪你如何如何了。這讓寫作業(yè)的那位同學很難受,去吧,作業(yè)沒寫完;不去吧,朋友又生氣。
同學們,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大家有什么看法?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汪涵:我認為,要跳繩的同學對友誼的理解有偏差。什么是友誼?友誼就是尊重朋友,理解朋友。朋友在寫作業(yè)或做別的事,如果你想和他一起玩,就應該等他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完。你影響了朋友做正事,就等于害了朋友。
胡惠民:我覺得友誼應該是分享快樂,而不能只顧著自己快樂,總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想法。別人順從了你就高興,不順從你就翻臉,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這怎么能叫“有福同享”呢?朋友在一起要大家都開心才好,所以不要勉強朋友,要讓朋友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張新宇:真正的朋友不是時時都要在一起的。王勃不是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嗎?只要多為對方著想就好。朋友有共同感興趣的事,但每個人又有不同,你喜歡的未必就是朋友喜歡的,因此不要時時處處都要求朋友和自己在一起。
何振:我覺得處于被動的同學也應該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意見。要告訴對方,大家是朋友,有些事可以一起做,有些事不一定要一起做。如果他真是你的朋友,他就會理解你,不會再強迫你了。
孫老師:同學們,友誼不是“捆綁”,友誼是愛和信任。做朋友,要給對方快樂,要給對方空間,要允許對方有自己的安排。寬容、理解才會讓我們贏得朋友的尊重,獲得更真摯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