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高古瓷,是相對明清瓷而言的,盡管學(xué)術(shù)界對高古瓷定義及稱謂有分歧,但從廣義的理解,元代及其以前生產(chǎn)的瓷器統(tǒng)稱高古瓷已約定俗成。高古瓷也以其久遠的年代,雄渾的造型,如冰似玉的釉質(zhì),粗獷的裝飾意境,越來越被藏家認(rèn)知和追捧。
筆者偏愛高古瓷,它的“氣”、“韻”、“形”、“色”能給人美的享受,它那歷盡滄桑的年代感給人以無限遐想。毋庸諱言,明清瓷固然精美,但高古瓷的“粗獷”也是一種“美”,一種古拙的“美”,精細能開意境,粗獷尤能開意境,例如圖4,簡約粗獷的折枝花卉紋就耐人尋味——有花堪折直須情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隨著收藏理念的變化,高古瓷的經(jīng)濟價值也在提升。2004年一件磁州窯刻花褐彩梅瓶以1431萬余元拍出。筆者也收藏了幾件高古瓷,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供賞析。
一、遼(金)磁州窯黑釉文字紋梅瓶(圖1)
高29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6厘米。此瓶造型粗獷,胎體厚重,胎色磚紅,釉色黑中泛褐,釉面棕眼自然。肩部書有“酒瓶”二字,字體遒勁,有遼金風(fēng)格。遼、宋、金時,梅瓶上大多書寫酒名,例如“梨花白”、“蓮花酒”、“羊羔酒”等,在梅瓶上書寫用途的極為少見,這為早期梅瓶的用途提供了物證資料。
二、宋代青釉寶珠瓶(谷倉罐)(圖2)
高32厘米,腹徑12厘米,足徑8厘米。此器釉質(zhì)溫潤,釉層較薄,胎色土黃,胎體斷面分三層,俗稱“夾心餅干”瓷,蓋為笠式出沿型,寶珠鈕,倉門開在罐體中央。整器線條流暢,造型給人以神秘肅穆感。
三、遼白釉花口瓶(圖3)
高18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7.5厘米。此瓶口似開放的花朵,長頸,豐肩,圓鼓腹,施白乳濁釉,近足處釉色呈蟹甲青,器形端莊穩(wěn)定,應(yīng)為陳設(shè)器。
四、遼三彩折枝花卉盤(圖4)
直徑14厘米,高2.5厘米,足徑9厘米。此盤撇口,淺腹,淺圈足,施化妝土,外壁施半截釉,細沙胎呈磚紅色。盤內(nèi)施翡翠釉,葉施黃釉,牡丹紋與旋紋施白釉,紋飾刻工剛勁有力,從胎釉中泛鉛形成的蛤蜊光五顏六色,寶氣內(nèi)涵。
五、元青花玉壺春瓶(圖5)
高22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6.6厘米。此瓶器形粗獷,畫工瀟灑豪放,瓶上部繪竹葉,瓶腹部繪牡丹,青花發(fā)色較暗,胎色青灰,施釉不及底,底足旋削犀利,應(yīng)為云南玉溪窯產(chǎn)品。(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