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的“道光通寶”母錢
“道光通寶”,清代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幣。
這枚“道光通寶”為小平錢,直徑2.3厘米,拓圖直徑2.2厘米(魚脊背0.1厘米),厚度1.5厘米,重量3.9克,金黃色銅質(zhì),黑色包漿,面穿有人為的損壞痕跡,背穿顯現(xiàn)圓形穿孔。
這枚古錢的所有文字均有刻痕,而且完美無瑕,原因有兩點:一是外輪內(nèi)圍及文字的每個筆劃,都有深入地章的、陰文圍繞的線條,正與“陽線空心字”相反,它是“陰線凸心字”;二是線條的粗細勻稱、深淺一致,沒有一筆遺漏,沒有一處間斷。如果錢文再細一些,如果地章能見削痕,它就可以達到雕母的標準。
基于上述特點,筆者認為它不是一枚普通的古錢。因為普通古錢沒有這樣精湛厚重的;它也不是一枚樣錢,因為樣錢沒有必要刻出深入地章的陰線。那么為什么要刻陰線呢?筆者覺得刻陰線是為了突出文字的深度和高度,這正是用母錢制作子錢所需要的。因此,筆者認為它應(yīng)該是一枚母錢。當然,作為鑄母,能看到刻痕的并不多,能看到如此清晰、精美刻痕的更不多,所以筆者覺得這枚母錢很別致,特此懇請貴刊發(fā)表,供泉友欣賞。
變色的“政和重寶”鐵母
這是一枚珍稀的“政和重寶”鐵母(圖1),青銅質(zhì),直徑2.9厘米,重量9.2克。
大約三四年前,剛收到此錢時,它是裹在一堆普通宋錢一起的。當時,此錢銹色湛藍鮮亮,極其勻稱;文字棱角分明,極其深峻;錢體毫無磨損,未見流通痕跡;整個錢體干干凈凈,沒有沾染半點灰塵。因筆者此前從來未見過品相如此精美完好的古錢,對它的真?zhèn)萎a(chǎn)生了懷疑?;谶@種想法,就采取一些常用的辦法進行除銹?;蛟S是入土的時間短,或許是與溫濕度有關(guān),或許是窖藏品封閉得嚴實,筆者竟然沒費多少事就將銹蝕除掉了。當藍色的銹蝕脫落后,錢體露出了紫色的包漿,只因沒有流通痕跡,看起來有點“乍眼”。此時筆者仍是分不出真?zhèn)危闼餍詫⑺旁谝欢哑掌分?。幾個月后再看此錢,不覺令人大吃一驚:不知何時紫色的包漿已毫無蹤跡,整個錢體變成了黑色。于是,筆者對此錢有了“感覺”。
此后,大約又過了一年多,筆者再次把玩此錢時,不禁驚喜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在黑色的包漿黑面又拱出了綠銹,錢體已慢慢變綠(圖2)。喲!露出“廬山真面目”了!于是,它被裝進珍稀品錢幣冊。(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