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陶瓷藝術其實是自然物質與人類精神的完美結合,陶瓷除了物質上的實用功能之外,還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物質載體,積淀著久遠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世界上各個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世界各地的不同風俗,都會創(chuàng)造出風格不同的陶瓷產(chǎn)品?!队蛲獯烧洹窓谀恳庠跒樽x者打開一扇了解異域陶瓷的窗戶,透過這些精美的器物,您或許可以了解一些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文化印跡。
記得十多年前,筆者參觀日本愛知縣陶瓷資料館時,該館工作人指著一件陶器介紹說:這是一件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繩紋陶器。然后他謙虛地笑笑說:中國也一定會有同樣悠久歷史的陶器。但迄今為止,中國比較確定并出土完整陶器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武安磁山等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其年代均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即便是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巖等地出土的陶器碎片,有學者也認為約是公元前8000年前的遺物。再看看西亞,位于伊朗扎格羅斯山脈東側中西部盧里斯坦地區(qū)的甘尼·達勒遺址的D層發(fā)現(xiàn)有未經(jīng)燒制的大件陶器,據(jù)碳十四測定為公元前7289年。而歐洲的新石器時代農(nóng)業(yè)文化以及相應出現(xiàn)的陶器是從西亞傳播而來的,其上限約為公元前6000年。這樣看來,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就非遠古時代的日本繩紋陶器莫屬了。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日本是一個沒有多久歷史的國度,一直認為日本人是從亞洲大陸遷徙過去的,但繩紋陶器的發(fā)現(xiàn)卻顛覆了這一傳統(tǒng)說法。1960年,在日本九州福井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上層,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幾片刻有繩紋的碎陶片,經(jīng)過碳十四測定,這些陶片來自1.2萬年前。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就時間而言,這種帶有繩紋裝飾的陶器遠遠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日本成了全世界最早制作陶器的地區(qū)。也就在同一年,在日本神奈川縣,考古學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陶器,經(jīng)過檢測,這些陶器來自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隨后不久,有繩紋裝飾的陶器在日本各地陸續(xù)出土。為了方便研究,考古學家便將這類陶器統(tǒng)一命名為“繩紋陶器”,將同一時期的文化冠之以“繩紋文化”。
以繩紋陶器為代表的“繩紋文化”從北海道到九州直至沖繩群島均有分布,而日本的繩紋時代也從公元前10000年出現(xiàn)起,一直延續(xù)到公元前300年。日本學者以這一時期慣用的陶器器式的變化將其劃分為草創(chuàng)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六個時期。繩紋陶器以炊煮用器為多,因此其造型肥厚,多為深缽形狀。早期的繩紋陶器為適應流動生活,造型以尖底為多,此后隨著生活的安定,出現(xiàn)了平底圓筒形深缽。圖1為日本山梨縣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早期繩紋平底深缽陶器,器身高達73.4厘米,器表面從口沿至下腹部均裝飾有不同形狀的泥條編織的繩紋,粗線與細線的對比,直線與弧線的交織,橫線與豎線的分割,足以顯示遠古人類對于美的追求。日本青森縣五戶町出土的繩紋前期末的圓筒深缽(圖2)高67厘米。器身通體裝飾九層羽狀繩紋,敞開的大口設計成四個山形把手,且伸張的口沿上下以縱橫交錯的凸帶環(huán)繞,整體裝飾主次分明,既突出其使用方便的實用功能,又富有大方美觀的審美功能,是繩紋陶器裝飾中的典型范例。
繩紋時期最精彩的陶器造型出現(xiàn)在中期,以新瀉、千葉等地區(qū)出土的火焰造型的繩紋陶器最具代表性。這些陶器以極具視覺張力的雕塑感和繁復的裝飾手法著稱,雖然在器形上較之前期沒有大的變化,依然以深缽形和甍形為主,但在器體上飾以粗獷的黏土條以形成渾厚的隆起紋,并用手指施以強有力的渦卷紋、曲線紋和直線紋,強烈的凹凸感營造出立體雕塑效果。尤其是開口處多有造型奔放的手柄,一般為對角等分四個,形狀以翻滾的波浪形、升騰的火焰形為主,這也是整個器體最精彩的部分,表現(xiàn)出原始日本人強烈旺盛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新瀉縣津南町沖出土的繩紋火焰把手陶缽(圖3)就是這類陶器的典型器,四個把手好似四簇熊熊燃燒的升騰的火焰,把手間的渦卷紋又好像似翻騰的波浪,把手下方還有四個巨大的泥土鈕,這一切都彰顯出一種濃厚的巫術色彩。圖4是被稱作“信濃川式”的火焰把手罐,把手雖已縮減為兩個,但其裝飾卻更加豪華,紋飾線條也更加流暢奔放。
主要作為生活用器的繩紋陶器在中期以后,陶器造型日趨多樣,除了那些作為炊煮用器的缽外,還有、盤、罐、杯等,在造型與裝飾方面更富有地方特色,如圖4與圖3之間的差異。圖5是繩紋中期的一件高足缽,樣式獨特,圖案也更為精細復雜,淺淺的腹部布滿了多種形式的繩紋與雕塑,技法有堆塑、手指深刻、指甲戳劃,可謂華麗至極。這一時期及其后的器物上還出現(xiàn)了人面圖案與紋樣(圖6、7、8),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無任何實用功能的“土面”(圖9),其巫術色彩更濃厚,更強烈。
繩紋陶器奇異的造型與奔放的紋飾,蘊含著一種強烈的宗教意識,尤其是那些凹凸有致、筆走龍蛇般的裝飾性紋飾,飛舞的線條蘊含著一種無限上升的不可思議的生命力量,至今都令人震撼。
繩紋陶器中還有一種更具藝術魅力的被稱為“土偶”的陶制塑像,流行于后期至晚期。這些陶像制作精巧,土質細膩,富有光澤。其中以女性偶像最多,造型也最為豐富,有的赤身裸體,突出表現(xiàn)豐滿的乳房或女性生殖器;有的手抱嬰兒或背負幼子;有的制陶勞作;還有頭戴王冠的女神等等。特別是一些雕刻精細的女性人物陶俑表情詭異,體態(tài)豐滿,充滿神秘感,被人戲稱為繩紋“維納斯”(圖10、11、12)。
塑造這些極度夸張、體貌各異的人像,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考古學家們對此作了種種猜測,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有一種“咒術說” 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這些學者認為人類在遠古時期生活環(huán)境惡劣,兒童存活率低下,只有群體的不斷壯大,原始人類才能生存;再者,人類對自己的來源缺乏了解,認為是生殖器創(chuàng)造了人,因而把生殖器作為圣物加以崇拜。在許多國家都有把女性塑造成乳房和臀部以及生殖器極度夸張的形象,而日本出土的這些女性雕塑正符合這一特征。因而,這部分學者認為繩紋時期的日本人將女性奉為豐衣足食和人丁興旺的象征,塑像祀之,祈求子孫繁衍、捕獵有獲。
有關日本繩紋“維納斯”至今仍眾說紛紜,要想揭開這不解之謎,還需要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需要提及的是,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繩紋陶器,其制作技藝是非常原始的,幾乎都是徒手捏制,依靠太陽自然干燥,再堆放在木材上露天燒制,所以溫度很低,據(jù)推測僅有600度左右。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