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來,長沙超過半數的房子,是在3500元/平方米以下的價位賣出的。
看到葳蕤的山丘時,飛機開始下降。天空很通透,陽光將飛機的影子投在峰巒間,一路形影不離。當影子與機身合二為一時,已降落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這片空氣純良、綠色清晰度很高的區(qū)域,被稱為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試驗區(qū),貫通了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滬昆鐵路通車后,長株潭一體化空間體系將進一步拓展,成為連接“珠三角”與“長三角”的大通道,通道中的這段綠色走廊,像是給中國人煙最繁密的兩極間加裝了過濾嘴。
上了高鐵網,內陸重鎮(zhèn)長沙相當于完成了從PC機連到互聯(lián)網的進化,然而,敢為天下先的“長沙弟子”有更寬域的愿景,“天下”在哪?世界!
17年前,長沙就提出過國際化的構想,甚至比深圳還早。17年后,長沙再次提出建設國際化的城市。日前,長沙市長張劍飛接受本刊專訪,解讀長沙與“兩型試驗”相結合的國際化新路徑。
被鐵軌托起的長沙
《瞭望東方周刊》: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目前,長沙城市建設的關鍵詞是“長株潭一體化”和“兩型社會”。在這樣的一體化中,長沙可以獲得什么好處?
張劍飛: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了我們先行先試的權利。國家在土地集約節(jié)約利用、產業(yè)發(fā)展、市場融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傾斜。比如,我市的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來勢較好,今年1~5月,產業(yè)投資增幅達到49.7%,這與國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瞭望東方周刊》:滬昆高鐵通車后,長沙的經濟發(fā)展會有怎樣的預期?長沙的經濟影響力距離世界級還有多少距離?
張劍飛:毫不夸張地說,一條鐵路可以改變一個地區(qū)的經濟關系,一條重要的高鐵關乎一個城市的命運前途。武廣高鐵已于去年底建成通車,下一步將從武漢延伸到北京,滬昆高鐵通車后,將使長沙成為連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經濟區(qū)的大通道,資本、技術、商品、信息、人力資源等要素將迅速向長沙聚集。我們正在規(guī)劃將兩條高鐵交匯處“黎托片區(qū)”,以及周邊的長沙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黃花國際機場區(qū)域,打造成中南地區(qū)重要的空鐵復合交通樞紐,成為長沙經濟新的增長極。
就經濟影響力而言,長沙城市國際化的定位不應該是全球性的國際城市,而應是區(qū)域性國際城市。我們確立了“三步走”的國際化實施路徑,并著力先在若干領域如服務外包產業(yè)、旅游產業(yè)、動漫產業(yè)等實現突破。長沙要做“全能冠軍”,將首先謀求從“單項冠軍”開始。
《瞭望東方周刊》:你是我國知名交通專家,除了一條國家級的軌道將貫穿長沙外,長沙市內也正在鋪設地鐵軌道,但目前中國城市建地鐵的沖動有人認為是過熱的。地鐵的修建是為了順應長沙的國際化需要嗎?
張劍飛:修地鐵是出于長沙本身交通的需要,在發(fā)達國家百萬人口的城市,基本都有地鐵,我國地鐵建設是滯后的。長沙2009年機動車保有量飆升到80萬輛,今年預計將突破100萬輛,給中心城區(qū)交通帶來巨大壓力。加之市區(qū)道路呈不規(guī)則棋盤分布,道路系統(tǒng)條件先天不足,又解決不了隨之而來的大量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一輛小汽車就有4米多長、2米多寬,而地鐵在同樣大的面積里,可以乘10~20個人,而且占用的是地下空間。所以,地鐵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是最經濟、最便捷的運輸方式。
同時地鐵也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的標志。國際大都市都擁有著四通八達的城市公交、地鐵和輕軌網絡,城市公交出行率達到80%以上。隨著地鐵和輕軌的建成,長沙的城市品位將迅速提升,向國際化邁進一步。
Better Governance,Better City
《瞭望東方周刊》:長沙“上(鐵路)網”,在硬件上具備了連通世界的可能性,從數據來看,長沙的硬件如道路、高樓,GDP、財政收入等,基本達到了國際水平。你覺得長沙的國際化在軟件方面最大的軟肋在哪里?
張劍飛:國際化包括更多的內容,如高效、透明、民主的政府管理,對人權的尊重,執(zhí)法的公平,文化的多元,開放的環(huán)境。這些指標,可能在國際化評價體系中沒有對應的內容,但在國外很多國際化城市看來,早已成為“國際慣例”。而這些“國際慣例”,不僅是我們的差距,也是我們在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無法繞過的門檻。
高效、透明的政府,把老百姓的位置放在第一位的政府,是施行良治——Better Governance——很重要的方面,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群眾感到政府是人民政府。必須增強群眾的幸福感以及群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和擁有感,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穩(wěn)定。
《瞭望東方周刊》:自晚清以來,長沙名人輩出,數一數岳麓山上那些大墓,就讀完了半部中國近現代史,名人效應對長沙未來的發(fā)展有何作用?近幾年長沙也塑造了“超女”這類名人,這類造星,你贊同否?
張劍飛:近百年來,隨著曾國藩、譚嗣同、黃興、毛澤東、劉少奇、胡耀邦、朱镕基等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表現,湖湘文化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認同,名人效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長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個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但也不能自戀,我們要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
不斷地挖掘名人,對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來講,不失為一種戰(zhàn)略。但是名人不是造星造出來的,還要有歷史文化背景,應該順其自然。能夠誕生名人,我們當然歡迎,但我們不會刻意去炒作形成名人。
《瞭望東方周刊》:三千年的湖湘文化,歷史厚重,為了迎接國際化的到來,是否需要做個轉身?
張劍飛: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結構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它的精髓就是“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就是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不要高談闊論,你說的所有東西,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只會侃侃而談沒有用。敢為人先,就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這一點是與國際化、現代化完全能夠兼容的。
創(chuàng)造至上,娛樂次之
《瞭望東方周刊》:外地人對長沙人的創(chuàng)造性不甚了解,他們對湖南人的印象,是娛樂性大于創(chuàng)造性,認為“策”或者“娛樂”才能代表今天長沙人的精神。你認為媒體對長沙形象的塑造是不是有失偏頗?
張劍飛:把長沙看作“娛樂之都”,既正確又不正確。首先,這與長沙的現實情況有比較大的差距,光娛樂不創(chuàng)業(yè),那么你就是寄生蟲。是因為有創(chuàng)業(yè),有就業(yè)機會,有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有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才會有娛樂業(yè)的產生。第二,我覺得娛樂業(yè)的發(fā)展也沒什么可指責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鞓返臋嗬?/p>
其實,長沙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很多,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很好,同時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住房價格等方面來看,長沙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這方面外界了解得相對少一些。
《瞭望東方周刊》:“H”形的湖南廣電大樓,是無數少男少女心中通往榮耀與希望之門,各地媒體中也有很多湖南籍的老總,你認為是什么造就了這支“廣電湘軍”,是湖湘文化還是相對寬松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
張劍飛:我想是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敢想!敢干!敢闖!傳媒產業(yè)是推陳出新最快的,誰擁有創(chuàng)造性,誰就能占領制高點,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最重要的還是創(chuàng)造性。放手媒體,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第二,傳媒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比如長沙市電視臺拍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學少年》、《國家行動》等,都是政府給了一定的資金支持,最后這些作品也沒有辜負政府的期望,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收益。綜合起來,內因是變化的動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更主要的還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宜居、宜業(yè)、宜游之城
《瞭望東方周刊》:在長沙國際化的職能指向圖中,長沙要成為引領中部崛起的宜居名城。這也是打造國際城市的終極目的。宜居的第一步是有所居,長沙的房價素有“幸福的價格洼地”之稱,有人認為,目前國內有的城市為了“國際化”,不顧現實條件,盲目建設,大量消耗土地,得到的不過是“虛胖”的城市,長沙的房價洼地會不會被國際化填平?
張劍飛:近年來長沙房地產市場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商品房價格平穩(wěn),漲跌幅度較小。近5年來,長沙超過半數的房子,是在3500元/平方米以下的價位賣出去的。在《2009年7月中國城市房價排行榜》中,長沙房價在全國省會城市里排倒數第三。長沙市民的幸福感,除了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外,還在于有一個讓他們感到幸福的房價。
房價其實無所謂高低,最重要的是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一個地方房價很低,但是居民收入更低,那再低的房價老百姓也不能接受。而反之,如果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高一點的房價老百姓也可以承受。
高鐵的發(fā)展、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這些因素的確可能影響房價。我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房價逐步地上漲是難以避免的。最根本的是,房價決定于市場的調節(jié)和政府的調控。如果房價的上漲是因為市民購買力的提升,那是正常的市場反應。如果居民收入沒漲而房價漲了,政府可以通過宏觀手段進行調控,一方面通過發(fā)展經濟來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土地供應量、保障性住房供應量,來使房價保持在適當的水平上。我們反對的是居民收入沒提高、房價不斷地漲,這樣的話,就增加了“痛苦指數”。
《瞭望東方周刊》:長沙人說,趁錢還能買來幸福感的時候,你就快樂購吧,長沙人敢消費是有名的。今年,政府又提出把長沙建設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qū)域消費中心,以現有優(yōu)勢來推進長沙城市國際化發(fā)展步伐。確定這個別具一格的國際化目標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張劍飛:確定這個目標,目的很簡單,就是長沙的市場、商店、旅店、旅游場所,不僅要瞄準接待本地人,更要瞄準接待外地人。長沙有600多萬人口,湖南省有6000多萬人口,如果全省人口的10%到長沙消費的話,就相當于再造了一個長沙,擴展到全國、世界范圍,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給老百姓提供了更好的消費場所和服務,另一方面也搞活了長沙的市場,增加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一舉數得。
《瞭望東方周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長沙的國際化城市形象的話,你認為長沙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張劍飛:這一句話就是“長沙是宜居、宜業(yè)、宜游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