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格的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對于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知識認知已達到了一定專業(yè)水平,但缺乏學科專業(yè)的系統洞見與理性判斷,在剛站上講臺上課時往往會出現滿堂灌、滿堂練、話多內容少,重難點不能把握的現象,把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從屬地位。需要長期的專業(yè)實踐、探索才有可能形成和具備。
關鍵詞 缺乏教學經驗;專業(yè)實踐;備好課
每年都有畢業(yè)生來校應聘,聽過一些新教師的課,又總是有新教師進入到教師隊伍中來,看到他們的缺點,心里總有些想法。不足和缺點是人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不足是作為教師必須要注意的地方。我也曾經是一名年輕的物理教師,對此感受頗深。特別是現在,如果不能站穩(wěn)講臺,則必須走下講臺。你有機會失敗,但沒有人會寬容你的失敗。本人就物理教學談點自己的體會,希望對老師們來說有所幫助。
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二十一世紀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是基礎教育的迫切任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著眼點。一個人素質的形成,遺傳是物質前提,教育是主要途徑,環(huán)境是主要因素,其中教育的影響可謂尤其突出。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人才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本身要有相應的較高水平和素質,以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促使全體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一般來說,合格的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從事中學教學的學科知識已具備,就一節(jié)課而言,對于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知識認知已達到了一定專業(yè)水平,學科知識也可以通過備課得到較好的掌握,而要上好課以及使大多數學生學好物理,愛好物理,這不是學科內容所能解決的。新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在剛站上講臺上課時往往會出現滿堂灌、滿堂練、話多內容少,重難點不能把握的現象,把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從屬地位,沒有起到“教是為了不教,求學是為能自學”的目的,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對學科專業(yè)的系統洞見與理性判斷,就需要長期的專業(yè)實踐、探索才有可能形成和具備。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使自己的課達到即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的目的,關鍵不在于一堂課上了滿滿的45分鐘,而在于教師是如何安排課堂45分鐘的時間。這就需要教師用加倍的時間花在備課上,通過備課,教師應具有較系統和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對教材、教法的掌握以及運用要熟練,同時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基礎水平等等?!叭旯麑W詩,功夫在詩外”,就是這意思,提倡教師亦要有許多課外的知識和功夫。因此,新教師要強化泛學科的教育工作意識,精心準備每一堂,不上沒準備的課。
下面就如何解決新教師易出現的問題,備好每一堂課,作一些自己的教學感受。
首先,要有準確的教學目標。
不單是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也要讓學生明確目標。知識內容的掌握要達到什么目標?能力訓練要達到什么目標?重點、難點是什么?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在備課中緊扣內容,才能在教學中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正確地調控課堂。
由于新教師對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高屋建瓴式的了解,因此為了確定或抓住一堂課的目標,新教師必須很透徹地鉆研課本、教學大綱以及有關的練習,以此來了解這一內容應該講到什么難度,又要求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以確定教學的要求。但同時,內容教學的甘標又不易過多。一堂課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的東西越多,會使學生感到內容較雜且又繁瑣,不能把握住重點、難點,結果卻是不明該堂課的目標在哪。
比如:《力的合成與分解》這一節(jié)課,當是第一節(jié)新課時,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矢量平行四邊形定則,那么重點應放在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上,在這一節(jié)中就沒有必要把三角形法則作為重點,更甚至是將正交分解法也提出來。三角形法則有時候確實比平行四邊形定則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掌握一個重點難點就夠了。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認知過程,同時也要想到學生現有的數學知識是否夠用,否則達不到好的效果。
其次,要能合理地選擇、使用教學方法。
從事單一的活動而長時間的不予調節(jié),是容易產生疲勞的,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活動安排的豐富多彩,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梢宰寣W生動手、動口或是講些學生感興趣的有關的學科外知識,或是物理學史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興趣盎然起來。特別是物理學史的教學,通過它再現了概念或規(guī)律在當時的發(fā)展和形成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一次概念的形成過程。盡管不是真的經歷,但它的思維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考慮考慮問題時的物理意識,發(fā)掘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關于這一方而,新教材甚至是將有些內容獨立作為一節(jié),要求一課時來完成。如《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劃時代的發(fā)現》等等。這些課相對內容較少,但往往蘊含著濃厚的人文底蘊。若是為了教學進度而將她們忽略,個人覺得從某些方面講對學生反而更不行,這些內容能體現當時科學家們的思維發(fā)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物理的思考方法,其實是在指導學生課外時如何運用所學,以及怎樣繼續(xù)學習等問題。
第三,如何合理安排一堂課的內容。
這不僅要從時間上考慮,同時也要從邏輯上進行考慮。一般來說,現試用的課本,內容安排已經較合理,但它的編排往往是在我們都能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各個學校的條件可能不同,教師、學生情況以及環(huán)境等也可能不同。特別是物理學科實驗較多,許多時候,會出現缺少演示實驗或是一時做不出演示實驗的情況。那么,新教師又應該如何才能讓學生容易掌握所學的東西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材料把演示實驗改裝一下,或是用有相同效果的演示實驗代替,并不一定要求與課本一致,甚至是利用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嘗試。而內容的教學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靈活的調整,把有些內容前提或者是后移,在思維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所學內容,也就是內容的學習講究一個有“邏輯性”。這樣,學生也就會有一個邏輯推理性的理解學習,而不是純粹的記憶學習了。這樣優(yōu)化之后,相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覺到容易接受。
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對不同內容之間的連接過渡往往是得很突兀。在這一點新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備課上,要想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馬虎了事。什么時候要講哪幾句話進行自然過渡,都應該想清楚。甚至是什么字要寫在黑板的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書寫都應該預先設計好。
有了上面的這些注意點,就如同寫作文時有了中心思想和提綱,接下去的事情就是把它們整理成章,即寫教案。
因此,新教師并不是缺乏本學科知識,而是缺乏某種意識,而不能上出高效率的課,甚至是不能上出令學生滿意的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經驗結果,我相信每一位新教師一定能上好課,也一定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