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抗震創(chuàng)奇跡
2010年2月27日,當?shù)貢r間凌晨3時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發(fā)生了里氏8.8級地震。震源深度為55千米,震中距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賽普西翁100千米,離智利首都圣地亞哥320千米。據(jù)測定,地震造成康賽普西翁向西平移了3.04米,使康塞普西翁沿岸的圣瑪麗亞島抬高了兩米。另外,地震導致綿延數(shù)百千米的巖塊位移數(shù)米,引起地球的質(zhì)量分布發(fā)生變異,地球自轉(zhuǎn)軸線因此偏移了2.7毫弧秒,使得地球自轉(zhuǎn)一圈的時間變短,一天的時間縮短1.26微秒,也就是百萬分之1.26秒。
此次強震的震中是在智利附近海域的海底,地震沿著一個斷層發(fā)生,而1960年智利發(fā)生的里氏9.5級特大地震也是沿著這個斷裂帶發(fā)生的。兩次強震給這一斷裂帶施加的壓力已導致這里海底約35千米深處的斷裂帶發(fā)生破裂,裂縫的長度達600多千米。此外,在這個斷裂帶上,位于赤道以南東太平洋下的納斯卡板塊也已在南美洲板塊下滑動。眼下,這兩個板塊正以每年約9厘米的速度會合。
令人驚訝的是,在特大地震后,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市的建筑雖然有不少出現(xiàn)裂縫,但受到嚴重損壞的只有幾十棟。由于99%的房屋沒有坍塌,當?shù)?00萬居民傷亡不大。智利之所以能在強震襲擊時,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較小,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的建筑抗震標準高,經(jīng)得住地震災害。
大震和強震也是可防可控的,關鍵是建筑物要有足夠的抗震性能。保證建筑抗震性能一是要有合理的抗震設計,二是有嚴格按規(guī)范施工的可靠質(zhì)量保證。如果能堅持這樣做,即使建筑物遇強震遭到破壞,也不至于造成人員傷亡。一位智利地震專家指出,“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劣質(zhì)建筑泛濫成災,致人于死地?!?/p>
“強柱弱梁”保樓房
智利地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上發(fā)生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國家。目前,全球有記載的超級地震大多發(fā)生在智利,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1/4在這個國家釋放。由于處在多地震,多火山的獨特自然環(huán)境中,智利全國上下對于防備地震襲擊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好,居民的防震逃生意識和知識也比較強。
在與地震長期打交道的實踐中,人們深知,抵抗地震的破壞力是不可能的,只有讓建筑物盡可能地將地震發(fā)出的能量加以緩沖和釋放,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建筑物保存下來。
“強柱弱梁”是智利建筑抗震設計的一大亮點。它的設計根據(jù)是:在大地震來臨時,一方面通過房梁的斷裂使地震能量得到緩和;另一方面確保房柱不折斷,以盡量保住樓房整體不倒塌,使人員傷亡減少到最低程度。
康塞普西翁是這次大地震的重災區(qū),但不少建筑物只是出現(xiàn)了30度不等的傾斜,沒有整棟樓坍塌。其中的奧秘是房柱沒有斷裂,仍然在起著支撐的作用。對于框架結(jié)構的高層建筑來說,只要房柱完好無損地豎立著,整棟樓就不至于倒塌下來,最多是傾斜而己。作為房屋的“主心骨”,房柱在設計和建造時,加入了許多鋼筋等加固材料。
“以柔克剛”有奇效
在智利,為提高抗震性能而另辟蹊徑設計的建筑物隨處可見。圣地亞哥機場候機樓連接高速公路的一座橋梁,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這次大地震中,橋的一端完全塌陷,一時眾說紛紜,懷疑是建筑質(zhì)量有問題。然而在回應公眾的質(zhì)疑時,設計師做出的答復令人頗感意外。他們解釋道:“是故意這樣設計的!”原來,如果橋的兩端都加以固定的話,那么突然而至的強震帶來的巨大沖力,勢必把與橋緊緊相連的候機樓和高速公路同時拉倒?,F(xiàn)在的設計把橋的一端固定,沒有固定的另一端雖然在大地震來臨時因為受強力沖擊塌了下來,卻使候機樓和高速公路躲過一劫,安然無恙。
考慮到防震的需要,混凝土樓板的設計也與眾不同。樓板中間使用了橡膠或泡沫等材料,將其隔成兩塊。這樣在地震發(fā)生時有助于緩沖巨大的沖力,以免混凝土樓板在扭曲時斷裂。
在智利,很少見到高層建筑。像康塞普西翁和塔瓦羅一類的中小城市,房屋大多是一至兩層。即使在首都圣地亞哥,市中心的高樓大廈也屈指可數(shù)。進入老城區(qū),映入眼簾的絕大多數(shù)是低層建筑。因為樓層低,房屋牢固,所以抗震系數(shù)也就更高。
層層把關抓質(zhì)量
自從1985年圣地亞哥市發(fā)生8級特大地震之后,智利政府對房屋、橋梁和公路等的建設高度重視,要求建筑行業(yè)按照抗擊9級地震的標準來設計建造。根據(jù)智利的法律,所有新房屋的建造都必須按照嚴格的建筑程序和監(jiān)督流程進行,強調(diào)建筑物在動工開建之前,無一例外地必須由專業(yè)機構負責設計。因為對房屋防震的要求極高,所以智利人在建筑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按部就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建筑物開工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就是在地基及其周邊的地上分別挖幾個深度為1米的坑。此舉有何作用呢?原來是便于結(jié)構工程師和力學計算師查看和研究施工現(xiàn)場的土質(zhì),了解其構成。他們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之后,才能準確地確定新房地基開挖多深為宜。
在挑選建筑材料時,所用的水泥必須達到標準,低碳鋼的型號和鋼板的厚度都要符合設計要求,不得短斤少兩,以次充好。澆鑄地基至關重要,是檢查和監(jiān)督的重點,一點也馬虎不得。建筑方先查看鋼筋的粗細和分布的密度,然后澆灌出樣品,送監(jiān)管部門檢測。在確定強度等各項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規(guī)定后,方可大面積澆鑄混凝土。
在房屋即將完工時,設計人員會帶著圖紙來到工地,逐項檢查,無一遺漏。連樓頂金屬架構的焊接也不放過,要仔細檢查是不是牢固。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格,必須返工。(文章代碼:101206)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