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與香港高中生物學教材配套的練習冊——《持續(xù)評估練習》,具有典型的學材特色,體現(xiàn)于其獨特的體例和豐富的內容上。
關鍵詞 持續(xù)評估練習 學材 評估 練習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持續(xù)評估練習》是練習冊,共三冊,是為配合《新編生物學—概念與探索》課本,按照香港教育署課程發(fā)展議會制定的中四至中五(高中)生物科課程綱要(2002)編寫而成的。
《持續(xù)評估練習》的體例包括前言、目錄、每章評估練習和持續(xù)評估記錄表四部分。其中每章評估練習是該練習冊的主體部分,分為概念圖、自我評核表、進度評估、模擬考試練習四個板塊。這種體例結構決定了《持續(xù)評估練習》的功能定位,即指導復習、自我評估和課堂練習,也決定了內容的編寫必須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冻掷m(xù)評估練習》從學生的視角人手,提供適合他們學習、評估、檢測的資料和方法;行文措辭淺白流暢,便于學生理解,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練習冊本身就是一種學材,也是師生檢測學習進度和教學成效的輔助材料。與內地練習冊相比,《持續(xù)評估練習》的體例及內容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其學材特色更為突出。
1 概念圖——提供學習材料和優(yōu)化途徑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jié)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一幅概念圖一般由“節(jié)點”、“鏈接”和“有關文字標注”組成,能夠表示知識點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冻掷m(xù)評估練習》及相應課本的每一章中都有一幅概念圖,具有層次分明、要點明確、圖文并茂、文字簡練等特點?!冻掷m(xù)評估練習》之所以具有指導學生復習鞏固作用,擺脫了“練習”這一單一作用,其關鍵就是概念圖的存在。
1.1 引導復習。授之以漁
課本中的概念圖位于一章的結尾,是對該章重要內容的總結,如圖1所示。《持續(xù)評估練習》的概念圖則是每章評估練習的第一板塊,出現(xiàn)在評估和聯(lián)系之前,提綱挈領。前言中指出,“概念圖綜觀整課重點,協(xié)助學生重溫及整理各章節(jié)的重要概念,鞏固所學”??梢?,其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有效復習,幫助學生了解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下一步的評估和練習奠定基礎。同時,這種引導更是一種學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據(jù)此自主編制具有個人特色的概念圖進行復習了。
1.2 呼應教材,利于同化
《持續(xù)評估練習》中的概念圖與課本上的概念圖相比,在形式和內容上不完全相同?!冻掷m(xù)評估練習》以課本中的概念圖為基礎,在保持大部分內容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圖表(均為課本插圖)、概念及相應的文字說明,使之更加完善,圖2所示。所增加的插圖是與概念圖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相匹配的,對其做進一步的說明或解釋,突出了重點。這樣學生以原有概念圖為基礎,依據(jù)雙編碼理論,使用文字與圖片兩種形式的編碼對已有知識進行同化,使原有認知與新概念進行積極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其學習效果必然會優(yōu)于以一種形式編碼。
如第20章“疾病預防”,增加了2幅圖和7個概念,見圖2?,F(xiàn)以其中的坐標圖和概念“記憶”為例說明。圖中用箭頭將增加的“記憶”與“原發(fā)反應”、“繼發(fā)反應”這兩個概念聯(lián)系起來,附上了文字說明。其意義在于提示學生準確再現(xiàn)相應的免疫機理,即原發(fā)反應使機體產(chǎn)生記憶,當身體再次受到該種抗原侵犯時,記憶會使身體產(chǎn)生繼發(fā)反應。這三個概念的下方就是一個坐標圖,該圖表明,原發(fā)反應產(chǎn)生的記憶,導致繼發(fā)反應中在短時間內產(chǎn)生大量抗體,形成較強的免疫力。所以這種增加,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呈現(xiàn)了概念間的多重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原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概念的關鍵特征,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深加工。
2 自我評核表——幫助學生自我評估
自我評核表的作用是讓學生據(jù)此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度,了解自己對有關課題的理解程度。自我評核表是每章評估練習的第二板塊,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它位于概念圖之后,是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之后的一個即時總結及評估;又位于進度評估之前,是學生可否進行練習的依據(jù)。因為在每章表格的下方有這樣的提示語:假如你獲得X分或以上,你便可以進行本章的評估練習,否則你應在進行練習前重溫課文,如圖3。自我評核表的設計非常注重細節(jié),使學生的自我評估更加準確。除了在提示中有準確的達標分數(shù)外,更重要的是將學生的了解程度劃分為5個等第,并一一與分數(shù)對應,從1分(完全不明白)至5分(完全明白),便于學生操作。
3 進度評估——便于學生檢測基礎
進度評估屬于每章評估練習的第三板塊,提供的題目較簡單,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對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和鞏固,從而更好地掌握課文重點,融會貫通。從練習的角度看,本板塊雖然類似于內地練習冊,卻有其獨特之處。
3.1 提供分段評估練習
這種分段既以“節(jié)”為單位進行劃分,又不拘泥于“節(jié)”,而是根據(jù)具體內容進行“分段”。如16章共10節(jié),分段練習只有8個,其中16.6與16.7(如圖4)、16.9與16.10,都是兩節(jié)共用一個練習題。雖然16.6的標題是脊髓的構造及功能,16.7的標題是反射動作,但是課本中反射動作一節(jié),就是以脊髓控制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和退縮反射為例闡述的。而合并的另兩節(jié)的標題則分別是人類的激素協(xié)調,激素協(xié)調和神經(jīng)協(xié)調的相同和相異之處,16.10應為16.9的外延內容。
3.2 題型多樣
進度評估所提供習題的量雖不多,但題型多樣,共有7種,包括是非題、填充題、填表題、結構題(類似簡答題)、多項選擇題、配對和短問題等,適合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基礎進行自我檢測。在不同章節(jié)中,題型的分布因具體的課文內容而有一定的差異。如第16章第2節(jié)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一般構造只有一道填表題,而第20章第3節(jié)中非特異性防衛(wèi),則有3個題型:填充題、是非題和多項選擇題。
4 模擬考試練習——啟發(fā)學生領悟知識的根本來源
模擬考試練習是每章評估練習的第四板塊,題量較大,有一定難度。該板塊的作用是提供與會考形式相似的問題,方便學生溫習及掌握課程重點,熟悉公開考試模式(見《新編生物學》課本前言)。該板塊練習的題型有三類,包括多項選擇題、結構題、STS聯(lián)系。注重與STS聯(lián)系是該板塊乃至整個練習部分的最大特色,不但設置了STS聯(lián)系專欄,而且其他題型中的習題也大都以生活實際和實踐體驗為背景,滲透STS教育。如第20章的模擬考試練習中的兩個題目(見例1、例2)。
例1:B 結構題
4 回答下列各題:
(a)某人受了病毒感染而染上傷風。他/她哪一項防衛(wèi)機制失效引起他/她受到感染?試解釋有關的機制。
(b)傷風是如何傳染的?
(c)這傷風病毒同時也感染了患者的父親和母親。不過他,她父親很快便痊愈,而母親仍然換上傷風,而母親的傷風病卻不會傳染給父親。試加以解釋。
(d)一星期后,這人又再次患上傷風。試加以解釋。
(e)我們如何可以防止感染傷風?
例2:C.STS聯(lián)系
2 閱讀以下文字,然后解答問題。
牛痘和天花
愛德華·金納(1749-1823)是一名英國醫(yī)生,他發(fā)現(xiàn)了抵制天花的疫苗。
當時,英國有很多人死于天花。金納發(fā)現(xiàn)農(nóng)場里有許多擠牛奶女工也患上了類似天花,但病情較輕微的牛痘。然而,這群患過牛痘的女工卻不會患天花。結果,金娜提出一項假說,就是患了牛痘病的人并不會感染天花。
于是,他進行了連串實驗去證實他的假說。他把換上牛痘病人身上膿瘡的汁液涂刮在一男孩的皮膚上,使男孩也患上了牛痘,直至痊愈。其后,金納再把天花病人身膿瘡的汁液涂刮在這男孩的皮膚上。結果該男孩并沒有感染天花。
(a)基于免疫學的原理,試解釋第一次涂刮那男孩皮膚的結果。
(b)基于免疫學的原理,試解釋第二次涂刮那男孩皮膚的結果。
《學會生存》一書在提到科學精神的訓練時指出,“科學不應變成一種純粹學術性的練習。相反,科學教學應該立足于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尋求解決從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問題,不管這些問題直接是從現(xiàn)實中來的,或是從模式中推演出來的。”顯而易見,《持續(xù)評估練習》做到了這一點。模擬考試練習中的習題是與會考類似的,這說明從平時練習到會考,有關生物科學的訓練都始終聯(lián)系著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透過生活現(xiàn)象看到科學的本質,使其領悟到“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材”。
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到教材的革命和創(chuàng)新上,對練習冊的關注還不夠多。概念圖和自我評核表這類具有引領和評價意義的內容在內地的練習冊甚至教材中都鮮有出現(xiàn),特別是練習冊大多停留在習題集的層面上。希望香港《持續(xù)評估練習》的學材特色能為內地練習冊的編寫提供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惠江,朱淑芬,鄺兆榮,新編生物學——概念與探索[M],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 2008
[2] 胡繼飛,鄭曉蕙,生物學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