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chǎn)活動中,媒介組織不但要生產(chǎn)出好的媒介產(chǎn)品或服務、設定適當?shù)膬r格、建設方便消費者購買的渠道,而且還要非常注重把媒介產(chǎn)品或服務的信息傳達到媒介市場中去。①以報紙為例,報紙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溝通宣傳活動讓讀者了解自己,對自己產(chǎn)生親近感,從而推動報紙的銷售。《晶報》是20世紀20年代一份較為成功的商業(yè)性小報,其銷量在上海小報界長期名列前茅,人稱“四小金剛”之一。為了讓社會了解并接納自己,《晶報》在創(chuàng)刊前后實施了一系列的市場溝通策略,擴展并且鞏固了自己的知名度。
出版之初,制造聲勢
曾有報人指出,要想報紙銷數(shù)多就要“宣傳得法”,比方一家報館尚未出版,先將出版的廣告登在各報上。②《晶報》正是這么做的?!毒蟆吩趧?chuàng)刊之前就選擇一些大報刊登出版廣告,大造聲勢,營造一種“未見其報,先聞其聲”的廣告效應,比如,《晶報》分別于1919年2月23日、25日、27日和3月1日在《民國日報》和《神州日報》的第一版刊載《〈晶報〉出版預告》。在出版的前一天即3月2日又在《神州日報》的第一版預告“《晶報》明日出版”。出版當日即3日,在《神州日報》同一版面告知“琳瑯滿目之《晶報》今日出版,零售每份洋二分。代派處:上海望平街神州日報館”。出版之后,《晶報》對于自己的推銷并沒有停歇。5日再次在《申報》第一版推出《〈晶報〉出版》廣告,向讀者介紹自己的辦報宗旨、名家陣容、欄目設置、出版周期和售價等,以加深讀者對《晶報》的了解和記憶。以后每當《晶報》的出版日,對《晶報》呵護有加的“母報”《神州日報》都會提醒“今日本報附送《晶報》一張,如有遺漏可向送報人索取”。
可以看出,《晶報》的自我推銷是有條不紊、一張一弛的,很善于運用廣告發(fā)布的時間編排策略。時間編排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掌握好廣告發(fā)布的時機,包括預備式策略,在商品促銷之前提前發(fā)布廣告,為商品上市奠定心理準備;協(xié)同式策略,在商品促銷的同時開展廣告宣傳,旨在制造轟動效應;延遲式策略,商品促銷結束后,再開展廣告宣傳,意在鞏固企業(yè)的品牌形象。③《晶報》為了提高廣告效果,在《晶報》出版前、出版時和出版后都不間斷地投放廣告,不遺余力地對自己進行宣傳推介,有時竟然在新聞報道中都會生拉硬扯地與《晶報》扯上關系,如《看“晶”運動》、《惜〈公理日報〉》、《王部長之“晶報化”》、《北平報紙捐》、《吳稚老捧小報》④等,無非想表白《晶報》如何受人歡迎,《晶報》又有怎樣的社會影響力,當然都是一些軟廣告。
另外,在廣告時間格局上,前期采用均勻發(fā)布的策略,如在《民國日報》上每隔一日做一次廣告;后期的情形是,越是迫近出版日,廣告宣傳密度越大。在廣告媒介的選擇上又集中在覆蓋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的大報。這些策略的運用既節(jié)省了廣告費用,又強化了讀者的印象,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傊毒蟆吩趶V告運用上既強調(diào)宣傳效果,又注重廣告的成本核算,一家小報有如此之強的廣告技巧和經(jīng)營意識,確實難得。
周年紀念,擴大影響
要辦好小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于資金、人員和廣告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小報如曇花一現(xiàn),出版幾期即告停刊。因此,每當出版滿多少周年或者多少期等標志性事件,小報都會策劃一次紀念刊以示慶賀。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報人將“小報”的英文“tabloid”音譯成“太不容易的”的原因(亦有譯作“它披露的”,以示小報的敢言精神)?!毒蟆穾缀趺磕甓紩霭嬉淮渭o念刊,既有表示慶祝的意思,也有借此宣揚自己、吸引注意力的意圖,并且逐漸形成了一種模式。首先,以插圖打先鋒,刊載“天神驅(qū)惡魔圖”,插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現(xiàn)《晶報》“改良社會”、“驅(qū)邪誅惡”的辦報宗旨和當時的社會局勢,因為它是一種視覺性的非語言符號,不需要進行復雜的解碼和演繹,因此,讀者看起來感覺輕松、淺近,增強了閱讀的吸引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晶報》的了解。另外,插圖本身具有裝飾的功能,也使版面增色不少。其次,以“××周紀念中的天神與惡魔”等為題闡述當年的時局及《晶報》與“惡魔”不懈斗爭的境況。這些文章與前面的插圖組合在一起,圖文并茂,造成前后呼應、交相輝映的效果。再次,刊載名家撰述或者社會名流的筆墨文字,其中既有對《晶報》一年來的進步、不足和未來所作的客觀分析和展望,也有獻給《晶報》的頌文和題字。這些名人有《商報》總編輯陳布雷、《時事新報》總編輯潘公弼、《新聞報》副總編輯嚴獨鶴、小說家包天笑、《時報》總編輯戈公振、《民國日報》總編輯葉楚傖,等等??梢姟毒蟆返募o念文章有不少是臨時拼湊的應景之作。
總的來說,《晶報》紀念刊的公關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其主要手段就是打名人牌,利用名人效應來吸引讀者?!毒蟆反蛎伺撇皇枪_地請名人為《晶報》做廣告,而是以紀念刊的名義約稿。從某個方面講,《晶報》就是借名人的嘴說自己要說的話,使其撰稿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演變?yōu)閺V告行為,手法隱蔽而又巧妙??梢钥闯?,《晶報》所約請的要么是大報的資深報人,要么是社會各界的名流,這些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對《晶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社會對《晶報》的態(tài)度和行為。從媒介經(jīng)濟學的角度講,《晶報》讀者(消費者)和《晶報》(產(chǎn)品)之間就是一種消費關系,消費者出于對名人的好奇和興趣,愛屋及烏,必然關注他們所參與的廣告內(nèi)容。另一方面,這些消費者還會把對名人的信任投射到廣告信息和產(chǎn)品上,而廣告信息是否可信與廣告來源是否具有廣告產(chǎn)品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是否能提供客觀的信息有關。如果產(chǎn)品由這一領域的專家、權威人士推薦,就會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⑤這樣,《晶報》撰稿名家的職業(yè)和身份就成為提升《晶報》形象、刺激購閱行為的無聲號召。
借勢造勢,塑造形象
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是《晶報》周密策劃的宣傳活動,對于一些不期而遇的重大事件,它也不輕易放過,而是把它當做提高自身美譽度的契機。1919年,北京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廣大群眾的愛國反帝熱情在上海新聞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上海各大報都投入到了支持群眾斗爭的宣傳活動之中,并以實際行動參加這場愛國反帝運動?!渡陥蟆?、《新聞報》等大報宣布于5月15日起拒絕刊登日商廣告。作為小報,《晶報》也加入了這個行列。15日《晶報》還刊載有日本保社公司等商家的廣告,但18日(《晶報》為三日刊,即兩天后的出版日)它就在第一版的一個廣告區(qū)域印上“本報自本號起犧牲廣告”,21日又在同一位置打上“本報二十六日起日商廣告一律犧牲,所余空白另行招登。各界賜顧,尤為歡迎。價格克己,可以分登”。以后只寫上“犧牲”兩個字。從8月27日起開始換成“招登廣告”字樣,直到10月25日開始登載其他廣告。
1925年,上海發(fā)生了“五卅運動”?!拔遑\動”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英日兩國,人們更主要是反對刊登英貨廣告。直至7月下旬,《申報》等報紙才撤除英貨廣告,而《晶報》早在6月15日就停載英商廣告,它在當日第四版下半版宣布“此處空白??⑸潭蛋彩衔魉幑緩V告。特此另行招登。此啟”。18日在同一區(qū)域和中縫印上“招登廣告”字樣。直到后來這兩個區(qū)域逐漸縮小被其他廣告所替代。
從這兩個事件中可以看出,《晶報》雖然只是一家小報,但它的愛國立場還是鮮明的,它以犧牲廣告版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但同時它又能揣摩社會情緒,把握傳播時機,將這些事件當做塑造社會形象的良好機會。當?shù)蹏髁x對中國的欺凌和壓迫使整個社會群情激憤時,《晶報》當即停登日商、英商廣告,這自然順應了社會心理;但《晶報》又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的愛國行動傳播出去,無數(shù)次地以“犧牲”或“招登廣告”向社會予以宣示,以期贏得社會的贊許。
危機公關,挽回影響
媒體在經(jīng)營活動中需要時時面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機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是一些危及媒體利益、形象、生存的突發(fā)性或災難性的事故和事件?!毒蟆酚羞^幾次危機公關行為。1928年5月9日《晶報》刊登了一條日本安住蚊蟲香的廣告。后來《晶報》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它不該刊登這條廣告。5月9日是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日子,“二十一條”曾經(jīng)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學界于是以每年的5月9日作為“國恥紀念日”,以警示世人。《晶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刊登日商廣告,顯然有悖社會輿論,是不明智的。在此情況下,《晶報》需要化解這場危機。19日,《晶報》刊載了一篇署名“江河”的文章《五月九日之〈晶報〉》。從這篇文章的行文語氣來看并不是《晶報》負責人親自寫的,而是假人之口寫的。文章說“大家疑心《晶報》是親日的報紙,因為五月九日那一天,《晶報》上面,關于紀念文字不提只字,卻登了一條宣傳日本貨的廣告”,直截了當?shù)氐莱隽巳藗兊念檻],接著指出:“無論如何,不應該在抵制日貨的呼聲中,刊登日貨的廣告,為日本人張目?!焙敛缓靥妗毒蟆繁砻髁藨B(tài)度并表達了歉意。文章又解釋說:“在‘五九’那一天,恰逢《晶報》出版之日,全篇文字,關于‘五九’之事,不提只字,這也不能說《晶報》沒有愛國表示”,告訴人們刊登日貨廣告并不能說《晶報》沒有愛國心,隱含的意思是不能以偏賅全,這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文章重申:“不論它是否肯犧牲廣告費,還是一時不留心,或者竟有別的緣故,總而言之不是應該的。”再次傳達了《晶報》的歉疚。全篇語氣謙和,不急不躁,以安撫讀者開始,以道歉結束,沒有強作辯解。這是非常符合危機處理原則的,為《晶報》重塑形象付出了努力。還有,文章以第三者的語氣說話,減緩了讀者與當事人的心理對抗,因為當事人直接出面很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戒備心理,急于表白越發(fā)會激起其對抗情緒。另一方面,危機的發(fā)生很可能緣于《晶報》對廣告費的吝惜(文中已經(jīng)間接提到),但要一家主要靠廣告費求生存的媒體如實相告,難免會被人指責唯利是圖,這又會引發(fā)一場新的危機,而第三者的口吻免除了一連串的尷尬,不失為一個良策。此外,《晶報》還因《十日談》旬刊出言不遜向法院提起訴訟,并將訴訟的緣由、庭審過程和判決結果公諸報端⑥,把訴訟當成了一場恢復名譽和擴大知名度的戰(zhàn)斗。
《晶報》成功的原因很多,而它所實施的市場溝通策略無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要言之,就是既要把媒介產(chǎn)品做好,也要把產(chǎn)品信息宣傳好。雖然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遷移,但《晶報》的市場溝通策略對當今的媒體運營仍然不無啟發(fā)意義。(本文為惠州學院科研項目《近代上海小報〈晶報〉的盛衰》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208·0109)
注 釋:
①張宏:《媒介營銷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②邵飄萍:《中國新聞學不發(fā)達之原因及其事業(yè)之要點》,載黃天鵬:《新聞學名論集》,上海聯(lián)合書店,1930年版。
③何修猛:《現(xiàn)代廣告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晶報》1928年12月15日、6月27日及12日、30日和7月12日。
⑤李小華、董軍:《名人廣告的心理效應》,載《社會》,2000(1)。
⑥參見《本報爭信譽之訴訟》和《本報爭信譽之訴訟(二)》,分別載《晶報》1933年9月18日和22日。
(作者為惠州學院中文系講師,博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