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報道是網絡媒體展開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過相關新聞報道影響公眾輿論,進而對事件當事人或相關責任人形成輿論壓力,促使事件的解決。此類新聞報道一般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新聞網站,包括傳統媒體新聞網站和商業(yè)網站的監(jiān)督報道;另一類是個人網站或主頁、論壇、社區(qū)特別博客等自媒體的監(jiān)督報道。在這樣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價值取向問題也必然存在。網絡新聞傳播主體在取舍新聞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價值立場和價值態(tài)度,具體表現為輿論監(jiān)督報道中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和重點報道什么及其基本傾向。本文所研究的網絡輿論監(jiān)督事件是指始發(fā)于網絡的輿論監(jiān)督事件,因此新聞傳播主體指數量巨大的普通網民。網民不同于傳統媒體組織化、專業(yè)化的傳播者,網民自己就是新聞傳播的把關者,其傳播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自主性。因此,他們對于新聞價值的取向也會呈現出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諸多特征。
過分追求時效性,忽視信息的準確性。網絡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時效性顯而易見,網絡技術在為及時性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聞資源的豐富性。但是網絡輿論監(jiān)督報道把這一標準發(fā)揮至極限,則極易走向極端。為了吸引受眾、制造轟動效應、追求高點擊率,淡忘了“速度往往是準確的天敵”,盲目強調爭分奪秒的新聞報道,在缺乏求證和思考的情況下,把一些剛剛發(fā)生、未經核實的新聞發(fā)布出去,甚至把道聽途說的謠言當做事實來報道,使網絡成為謠言傳播的工具和虛假信息泛濫的主要場所。
2008年12月2日,荊楚網刊登《網民爆料稱河南新鄉(xiāng)市設11個副市長,副職扎堆超鐵嶺》的報道,此報道來源于當天荊楚網東湖社區(qū)網友“朝北”的爆料,稱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副市長編制比鐵嶺還多了2個,有11個副市長、16個副秘書長、6個調研員。①頓時,新鄉(xiāng)市被網民稱為“中國最多副職城市”。第二天,新鄉(xiāng)市政府就此事作出回應,在市政府網站發(fā)布《關于新鄉(xiāng)市市長副市長、秘書長副秘書長情況的說明》以辟謠,稱“新鄉(xiāng)市政府實際上只有副市長8人(其中1名副市長兼公安局局長、1名國家機關掛職副市長)、市長助理4人,而副秘書長中5人為兼職、1人為掛職,至于調研員、副調研員為非領導職務。因此,帖子所發(fā)內容不準確,僅籠統地均說為副市長及政府領導,給廣大網民造成誤解”。為了追求報道的時效性而造成信息的準確性,報道給當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沖突性把握失當,報道出現非理性傾向。與傳統媒體客觀、平衡的報道法則不同,網絡輿論監(jiān)督報道似乎偏離了客觀、中立的報道模式,呈現出非理性的傾向。過分強調事件本身的沖突性,網民甚至自己通過叫罵與爭吵來為事件添加沖突性元素。網絡新聞報道中充斥著情緒化甚至偏激的言論,這容易引發(fā)網絡群體心理機制的“失控”,進而產生“網絡暴力”現象,并對公民的一些合法權益構成威脅和侵害。目前,由于網絡輿論監(jiān)督在法律約束方面存在不足,這使得它與網絡暴力之間無法清晰地界定,尤其當網絡輿論中那些只為發(fā)泄情緒的偏激言論占有主導地位的時候,一些缺乏主見的群體成員的情緒勢必受到影響,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亂局面,正常的監(jiān)督行為也會演變?yōu)椤熬W絡暴力”(主要表現形式有“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擊”或“失去理智”等網絡行為)。
從網絡上關于李明佳事件的報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網絡輿論監(jiān)督中語言的情緒化傾向造成的“網絡暴力”。李明佳是濟南大學法學院2007級學生,因被指在百度“仙后”吧作出侮辱周總理的回復,遭到網民的攻擊。諸如“李明佳,原來不是好東西”、“李明佳滾出中國去”等字眼充斥于論壇和網民的博客日志中,盡管最終證明李明佳是被冤枉的,但網上的責罵與人身攻擊給李明佳本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接近性失度,報道呈現媚俗化傾向。網絡新聞媚俗化是指網絡媒體運用醒目、夸張、刺激之詞報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實反映社會全貌)的事物,利用大眾獵奇心理,片面夸大新聞事實,意在追求感官刺激、制造轟動效應,從而吸引受眾眼球,借以提高點擊率。激烈的競爭使受眾成為媒體爭奪的對象,貼近受眾、盡量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也成為媒體新聞報道的出發(fā)點。但是過分追求點擊率,導致網絡媒體變滿足需求為迎合需求甚至是引誘受眾的非理性需求時,新聞語言的媚俗化傾向便開始出現。我們僅從2008年眾多網絡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標題便可以看出,如《男子為騙50萬元保費開車碾死干兄弟》②、《昆明男子為漂亮女孩讓座遭拒 張嘴咬破其右手》③、《攝影店出租裸體女模供拍照 300元可拍攝3次》④、《面包車擋道引發(fā)沖突 車上人員沖運鈔車撒尿》⑤等。
關注當事人身份的重要性,忽視其作為公民的個人隱私。在近年眾多網絡輿論監(jiān)督事件中,對公共權力機關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占據很大的比例?!耙环蚨蕖眳^(qū)委書記董鋒、“天價煙”事件主角周久耕、“猥褻女童”的林嘉祥,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具有一定級別的國家公務人員。網民對這些事件關注的焦點正是在于他們身份的特殊,官員的身份使網民覺得事件具備了重要的新聞價值。但是他們作為國家公務人員的同時,還有一種身份——普通公民,他們應當擁有隱私權,即使是他們的行為構成了犯罪。網民在對此類事件進行報道時,經常會使用“人肉搜索”。所謂人肉搜索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qū)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體驗。⑥人肉搜索在推動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開展,獲取新聞真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站在公民隱私保護角度,人肉搜索導致公民大量的個人信息外泄,會對公民的隱私權造成侵害。近年眾多網絡輿論監(jiān)督事件和人肉搜索的使用密不可分,“天價煙”事件就是一例。
2008年12月10日,時任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管局局長的周久耕接受南京9家媒體的聯合采訪,談到開發(fā)商降價售房時說:“開發(fā)商是慈善家嗎?當然不是!開發(fā)商降價銷售是為了套現,那會導致什么結果?……對于開發(fā)商低于成本價銷售樓盤,我們將和物價部門一起進行查處?!敝芫酶朔安樘幗祪r開發(fā)商”的言論,經媒體報道后,質疑之聲鋪天蓋地而來。周久耕一夜躥紅媒體和網絡。
12月11日上午8時許,網友“小花半里”在“焦點房地產網”上發(fā)出《八問江寧房產局周局長》的帖子,對其言論進行質疑。隨后,一篇《遍撒英雄帖,追查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產局局長周久耕》的帖子出現在“凱迪社區(qū)”網站上,網友對周久耕的“人肉搜索”由此展開。
12月14日下午3時許,網友“西方不亮東方亮”發(fā)帖《腐敗不腐敗,看照片——南京房產局長抽1500元的煙》,文字配照片,表明周久耕抽的是1500元一條的南京“九五之尊”香煙。
12月15日凌晨,署名“cheyou007”的網友在《周久耕局長抽名煙、戴名表》的帖子里指認周久耕所戴手表是“江詩丹頓”,價值約10萬元。此后,網上又有人爆出周久耕每日開著凱迪拉克豪華車上班。
12月17日下午,網友“偉大的人民”發(fā)帖抖出周久耕的弟弟是房地產開發(fā)商。周久耕打擊“降價銷售的房產商”,與其弟有很大利益關系。
12月23日,周久耕又被爆出兒子是建材商,以及周久耕的漂亮妻子曾公開談丈夫的高檔生活品位等消息。于是,圍繞周的親屬五花八門的新聞,幾乎充斥了各網絡論壇的首頁。周久耕一家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⑦
網民關注天價煙事件的核心在于周久耕的職務——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管局局長,而忽視了周久耕作為普通公民應有的個人權利。人肉搜索推動著事件的發(fā)展,最終周久耕丟官,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但是在整個事件當中,對于周本人隱私權的忽視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注釋:
①余寬宏:《網民爆料稱河南新鄉(xiāng)市設11個副市長,副職扎堆超鐵嶺》,http://news.cnhubei.com/xwhbws/200812/t513447.shtml,2008-12-02
②張慶村:《男子為騙50萬元保費開車碾死干兄弟》,http://news.qq.com/a/20080321/001170.htm,2008-03-21
③綠世成:《昆明男子為漂亮女孩讓座遭拒 張嘴咬破其右手》,http://news.sina.com.cn/s/2008-07-23/150315985505.shtml,2008-07-23
④佚名:《攝影店出租裸體女模供拍照 300元可拍攝3次》,http://news.sina.com.cn/s/2008-11-19/095716683809.shtml,2008-11-19
⑤邢軍:《面包車擋道引發(fā)沖突車上人員沖運鈔車撒尿》,http://www.china.com.cn/law/txt/2008-12/17/content_16965656_2.htm,2008-12-17
⑥引自百度百科:《人肉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542894.html?tp=0_11
⑦轉自袁昱:《2008網絡問責事件震動官場,問題官員無所遁形》,http://news.qq.com/a/20090210/001685_3.htm
參考文獻:
1.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2.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第一個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楊保軍:《新聞價值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董天策:《網絡媒體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的變化》,《現代傳播》,2004(6)。
5.羅彥:《淺析當前新聞價值取向中的誤區(qū)》,《新聞與寫作》,2004(5)。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學院文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