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四楞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辈浑y猜出這條謎語的謎底就是:粽子。
相傳,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粽子投水祭之。漸漸地,民間便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風俗。雋永的傳說,給傳統節(jié)日平添幾分人文色彩。粽子,又叫筒粽、角黍、包米等。叫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稱角黍,由漢朝用菰葉裹黍米成牛角狀而來;名包米,從元時以箬葉包糯米而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粽也曾有描述:“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矣?!?/p>
端午食粽之俗,在魏晉時已盛行。周處的《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碧拼鷷r,粽子成了節(jié)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制作經營粽子的店鋪,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唐明皇吃了“九子粽”后贊不絕口,說:“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碧拼娙嗽〉摹安士|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道出了粽子的形狀和味道。唐代詩人溫庭筠的“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描述了粽子的大小。宋代已有了“艾香粽子”,陸游詩曰:“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蓖瑫r,粽子之餡亦趨豐富,如宋人吳氏《中饋錄》做粽子法記云:“用糯米淘凈,夾棗、栗、柿干、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蔽暮捞K東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餞為餡的粽子,留下了“時于粽里得楊梅”詩句。宋時粽子的形狀已五花八門,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粽子名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钡矫鞔霈F了以豆沙、肉茸或干果仁肉為餡的粽子。清代出現了火腿粽子,袁枚《隨園食單》載:“洪府制粽,取頂高粽米,……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塊,封鍋燜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鼻宕痔K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酺貴,知味易牙同。”就寫盡了火腿粽子的妙處。
粽子,蘊含著雋永的飲食文化。在古代,粽子不單是“紀念美食”,也寓吉慶之意。民間有將粽子當結婚禮送的風俗,象征“種子”,寄寓早得貴子;也有用作考生賀禮,將粽子特制成筆形,寓意“必中”,而有的以紅棗作為粽子餡,寓意“早中”,以討個吉利。有趣的是,湖南湘西溆浦縣民間以農歷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每逢農歷五月十五大端午這天舉辦以粽子為主食的宴席。粽子一般第一天包好,文火燜煮一夜,次日金雞啼曉,全家團聚開席。開席時,首先吃連心粽,它又圓又長,形似枕頭,主婦邊吃邊念祝詞,祝全家和睦、老小康樂;接著吃輩份粽。因人而異,老人食狗腦粽,男子食牛角粽,孩子食寶塔粽,女人食鑲配紅棗、板栗的斧頭粽,品完粽子可進行猜謎、對對子等活動。
民間流傳許多粽子謎,如謎面為:“標字添兩點,看你怎么猜”、“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寬衣裳”、“四角尖尖草縛腰,滾燙鍋中走一遭,若是遇著鐘旭爺,渾身剝得赤條條”等,這些謎面的謎底皆為:粽子。食粽之時,猜猜謎語,風趣詼諧,別有情趣。
每逢端午,民間不時會請人撰寫一些嵌“粽”字的對聯,如“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龍舟逐水,白橈劃出四時情”、“包粽子,舉國歡宴親友;賽龍舟,把酒吟討慰圣賢”、“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边@些對聯形象生動,烘托了節(jié)日的氛圍。一些流傳在民間與粽子有關的軼事,別有情趣。如:清代,山西壽陽人祈雋藻出身書香門第,幼時聰穎過人,在五歲的那年端午節(jié),奉母之命給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學不凡的三嫂,見機想試探一番小弟的詩才,脫口吟出上聯:“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雋藻不假思索地續(xù)了下聯:“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三嫂雖羞得臉紅耳赤,但心中卻佩服不已。
今年來,我國分別在浙江嘉興、湖南汨羅、浙江湖州、江蘇無錫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粽子文化節(jié),其主題分別是“弘揚端午民族文化、發(fā)展現代粽子產業(yè)”、“民族尋根”、“展粽子風采、與世界約會”、“喜迎奧運、傳播粽子文化”,在粽子文化節(jié)期間,常開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動,如粽子擂臺賽、包粽子表演、百粽宴、粽子文化論壇等活動,以更好地展示粽文化無限的魅力。
營養(yǎng)美味的粽子,千百年來為人們歡度佳節(jié)增添了無限的遐思和情趣。如今,它在人們的心目中仍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