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期“論述文寫作”,我們選登一篇調查報告。這篇調查報告選自蘭溪第一中學郭瑜瑛等同學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課題結題報告。不可否認,報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報告前文介紹“共發(fā)放問卷50份”,后文又說“122人表示十分支持開設該類課程”,顯然這中間需要有進一步的解釋說明。但是,作為習作,這篇調查報告有調查背景、調查情況的介紹,有調查結果的分析和調查者的建議,還有調查所用的問卷,可算是一篇較為完整的調查報告。
在此,我們也歡迎廣大同學將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投稿給我們,我們將擇優(yōu)刊登。
一、調查背景
近年來,中小學生意外傷亡事故時有發(fā)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小學生每年非正常死亡達到6000多人,平均每天就有20人左右。有關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預防和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以上的意外傷害事故可以避免。保護學生安全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在危難之際學生學會自救,也是防止事故發(fā)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對于中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自救、急救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當前中學生的自救、急救知識掌握情況如何呢?對此,我們對蘭溪一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情況
調查采用了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調查內容主要是中學生對自救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對這類知識的態(tài)度(問卷略,編者注)。共分發(fā)問卷50份,成功回收50份,共計有效問卷50份。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掌握自救、急救知識的總體情況
整張問卷共有9道有關自救、急救知識的題。全部都答對的同學有3人,只答對一兩題的同學有15人,大多數學生答對的題目是4~6道。總的來看,答題結果趨近于正態(tài)分布,接近于正向正態(tài)分布。可見,同學們對于自救急救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雖然平均水平還可以,但能比較全面掌握并靈活運用的比較少。
(二)學生掌握自救急救單項知識的情況
就單個題目來分析,對于不同的問題,回答的結果和答對率也不盡相同,差別較大。
1.氣象、地質災害和公共場所自救知識
對于氣象、地質災害和公共場所自救知識的了解,答對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47.8%,連一半都不到。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于這類知識掌握得仍不是十分到位。其中,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學生的答對率達到了89.1%。由此可見,課堂和學校在學生自救急救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野外生存自救知識
有82.6%的學生答對了與野外生存的自救知識相關的題目。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的自然、社會課,初、高中的地理課,都有涉及這方面的知識。但同時,還是有將近20%的學生沒有掌握,這也反映出兩個問題:(1)自救知識的宣傳普及并不是一件可以一勞永逸的事情,必須反復不斷地宣傳、教育,也可以嘗試用多種形式,寓教于樂;(2)同學們對于自救的知識掌握不少,但綜合運用能力還亟待提高。
3.家庭急救和相關的醫(yī)療急救知識
有關家庭急救和常見的醫(yī)療急救常識題,學生答題的正確率為60.9%。這類問題在電視媒體的相關節(jié)目中經常出現,因而正確率不低。但對于一些不常見的事例,如有關狂犬病的急救知識,學生掌握的程度僅為43.5%。據我們分析,造成答對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1)狂犬病不是城市中的常見病,學生對此類疾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高,了解渠道不廣泛;(2)狂犬病的初步處理方法和常見的外出血不太一樣,不便于記憶,即使學生接觸過此類知識,也很難記得準確。
4.交通事故急救知識
每個中學生幾乎每天都要跟交通打交道。無論是走路、坐公車還是騎自行車,交通安全都不能忽視。而大部分中學生只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卻不知道怎樣做才較安全。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只有40%的學生在遇到交通緊急狀況的時候,能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F在許多中學生摒棄了傳統的自行車,改用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速度較快,有些可以接近電動機車(摩托車),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其危險程度遠遠高于傳統自行車。針對這一改變,家庭、學校、社會并沒有相應的組織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增加了發(fā)生交通事故的隱患。
(三)學生對掌握自救急救知識的態(tài)度
調查顯示,只有15%的人經常進行自救急救訓練,有35%的人從來沒有接受過此類訓練。這表明,有關自救急救知識的教育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關于學生自救急救知識的來源,選擇“學?!钡挠?8人,選擇“家庭”的有42人,選擇“各類媒體及公益活動”的有72人。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生都從各類媒體和家庭教育中獲得了自救急救知識。同時,只有38人選擇了“學校”。這說明在自救急救知識的教育上,學校的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有122人表示十分支持開設該類課程,只有2人反對,可見,開設此類課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的,是受同學們支持和歡迎的。
調查顯示,學生最想掌握的知識是“公共場所自救”。這是因為公共場所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此外,有關氣象地質災害自救和野外生存的知識也較受歡迎。中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fā)的國家,洪水、臺風、山體滑坡、地震等災害時有發(fā)生,如何在這些突發(fā)情況下自救,自然成為了同學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同時,學校教育中的地理課上,也經常提到氣象地質災害,更加引起了一些同學的興趣。由此可見,學校在學生自救急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起到十分積極的引導作用。野外生存知識的大受歡迎,和野外生存活動的火爆是分不開的。
四、我們的建議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加大力度宣傳,普及自救、急救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開展宣傳和普及工作。
(一)家庭教育
在各種途徑中,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家庭教育不受時間空間和內容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教育。同時,家庭教育由于施教者一般是父母,也會使整個過程充滿家庭的溫馨感。教育的內容和難度完全由父母掌握,針對性最強。所以,家庭教育是進行自救急救知識教育中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
雖然家庭教育有著以上優(yōu)點,但是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受父母的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如果父母不重視急救知識的教育,或本身自救急救知識缺乏,將會非常嚴重地影響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的效果還和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密切相關。中學生正處于人們常說的“逆反期”,有一部分學生和父母關系不太和諧,在這種家庭氣氛下進行自救急救知識教育,是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的。此外,大部分父母的自救急救知識來源是經驗的積累,科學性不強。這樣的自救急救知識,非但不能達到教育的期望效果,還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引發(fā)很多問題。
(二)各類媒體宣傳及公益活動
媒體包含的范圍很廣,現在對人們生活影響較大的主要有電視、網絡、廣播,還有報紙等平面媒體。這些媒介包含的信息量大,信息時效性強,十分有利于自救急救知識的宣傳。媒體中介紹的知識,一般準確性較強,知識面較廣,可以彌補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知識水平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媒體由于其商業(yè)性質,也會使此類知識的介紹盡量生動活潑,能為不同層次、不同喜好的觀眾接受?,F今媒體中信息傳播速度快,十分有利于自救急救知識的普及。但是,中學生通過此類媒體了解自救急救知識,往往會受到時間的限制。中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一般白天有學校里的課程,晚上有家庭作業(yè),很多人沒有時間收看、收聽此類節(jié)目或閱讀此類文章。
通過公益活動宣傳自救急救知識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各類公益活動可以使自救急救知識深入到社區(qū),深入到居民,其中也包括中學生。通過此類活動宣傳自救急救知識,在口授的同時,往往還會形成如宣傳展板、海報之類的文字資料。有條件的經常還會免費分發(fā)知識小手冊等宣傳資料。文字資料有利于保存和繼續(xù)傳播,可以擴大此類活動的影響范圍。中學生即使沒有時間經常參加此類活動,也可以從活動的宣傳資料中了解到很多知識,彌補電視等媒體在時間上對學生的限制。公益活動往往能在社區(qū)中激發(fā)起大家對某種知識的強烈興趣,形成良好的風氣。但公益活動由于其公益性,資金來源很不穩(wěn)定,不能保證此類活動長期、定期地開展下去。
(三)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宣傳、普及自救、急救知識最最理想的途徑。中學生每天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中學生正處于一個心智水平和思維能力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學校教育對于中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學校傳授知識采取的是授課的形式,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受時間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小。學校開設課程有一定的強制性,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接收到有關此類知識的訓練。學校課程的專業(yè)性和嚴謹性,可以保證知識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雖然通過學校宣傳、教育、普及自救急救知識有著諸多優(yōu)勢,但從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學校教育是在以上幾種途徑中做得最薄弱的。有一部分學校根本不重視此類知識,認為高考不考,就沒有必要學。大部分學校雖然意識到了普及此類知識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專門傳授此類知識的課程,大部分也沒有定期的活動。一些學校雖然有此類活動,但活動形式較單一,時間不固定,內容主要是強調此類知識的重要性,并沒有真正從各個方面介紹此類知識,實用性不強。這造成了學生對于此類活動興趣缺乏,往往初衷很好的活動多成為了走過場,并沒有效果。所以,通過學校教育來宣傳自救急救知識,是非常迫切的一項工程。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學校教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最好能開設專門的課程,宣傳、普及自救急救知識。(2)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具有實用性;(3)形式要盡量生動活潑,易為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