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文化部長會議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市以亞里士多德“所有生物由土、氣、水和火四個元素組成”的四元素論為主題介紹自己,并在這次會議上得到與會國的一致認可,被評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
伊斯坦布爾坐落在伊斯坦布爾海峽,是世界上唯一地跨歐亞兩洲的國際大都市。它在歷史上曾是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時間總共長達1600多年,各帝國時期的偉大杰作遍布城市各個角落,它還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匯聚的城市。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的變遷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658年希臘人始建此城,并因希臘半神話式的首領(lǐng)人物拜占庭(Byzantium)而得名。根據(jù)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的記述,墨加拉人的統(tǒng)帥拜占庭從預(yù)言家那里得到一個啟示:“本都??谒拿姝h(huán)水的色雷斯角上盛產(chǎn)魚蝦和馴鹿,那些將在此圣城居住的人是無比幸福的?!庇谑牵菡纪ヂ时娙说郊_里斯河和巴爾比薩河交匯處建城。在舉行新城奠基儀式時,忽然飛來一只兀鷹,叨走了獻祭的牲畜,兀鷹停落在突入博斯普魯斯岬角的頂端。此景象被在附近放牧的人看見了,并將其呈報于拜占庭。拜占庭聽后,放棄了原先的建城計劃,認為新址才是吉祥之地。這就是拜占庭城市設(shè)置和名稱的由來。這個名稱自希臘城邦時代至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沿用了1000多年。
公元324年,羅馬帝國面臨嚴重而復(fù)雜的形勢,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權(quán)衡之后決定將政治中心東移至拜占庭這一易守難攻之地,并于同年舉行了新城奠基典禮。經(jīng)過6年的大興土木,羅馬人于公元330年5月11日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新都落成儀式,為紀念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他們將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君士坦丁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加希臘語表示城市的名稱組合演變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作為城市名稱雖已成往事,但由于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又被史學(xué)家稱為拜占庭帝國而載入史冊。拜占庭時來運轉(zhuǎn),從一個城市名稱躍升為國家名稱,并延續(xù)至15世紀。而后作為拜占庭帝國京城的君士坦丁堡繼續(xù)得到發(fā)展,中世紀時已成為繁榮富庶的商業(yè)城市和重要的宗教、文化教育中心,化身為一座擁有巨大財富和秀麗景色的城市,它也曾是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城。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4年以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把駐地從阿德里安堡移至此地。
這座城市被戰(zhàn)勝者宣稱為自己的首都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關(guān)于伊斯坦布爾名稱的由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dāng)年土耳其人向到君士坦丁堡去的希臘人打聽他們要去哪里,希臘人回答說:“IsfinPolin(進城去)。”土耳其人誤把它當(dāng)作了城市的名稱,遂稱之為伊斯坦布爾。但多數(shù)語言學(xué)家認為,由于語言的更替,伊斯坦布爾應(yīng)是君士坦丁堡這一名稱土耳其語化的傳訛。
或許是作為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名聲太過響亮,盡管自15世紀中葉城市早已改名,但以后幾百年內(nèi)人們?nèi)粤?xí)慣稱它為君士坦丁堡,直到1930年土耳其郵局正式使用伊斯坦布爾的名稱,伊斯坦布爾這個名字才廣為人知。
橫跨亞歐的門戶
“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這是拿破侖對伊斯坦布爾所作的至高評價。
作為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伊斯坦布爾人口總數(shù)超過1200萬。它的工業(yè)總產(chǎn)值占全國一半左右。全國國家稅賦近半數(shù)來自這座城市及其周邊。伊斯坦布爾也是全國對外貿(mào)易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都是通過伊斯坦布爾港口吞吐的。伊斯坦布爾還是歐亞交通樞紐,它既是西亞“巴格達鐵路”的起迄站,又是“歐洲東方列車”的終點站。1973年建成的伊斯坦布爾海峽大橋猶如一條長虹,把該城歐亞兩部分連接在一起。
伊斯坦布爾云集了全國著名的34所高等學(xué)府。這座城市還以舉辦各種電影節(jié)、音樂節(jié)和話劇、歌劇、芭蕾、國際文化研討會而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文化中心。
帝國的遺跡
近3000年的歷史,給伊斯坦布爾留下了無以計數(shù)的歷史遺跡。在這座多姿多彩的都市中,既有蜿蜒曲折的古老街巷,又有筆直寬闊的通衢大道。蒼穹下,500座清真寺的閃閃尖塔和現(xiàn)代化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古都留下了眾多的宮殿寺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土耳其蘇丹宮殿——托普卡珀宮博物館,還有建筑精美的多爾馬巴赫切宮、號稱“藍色清真寺”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以及羅馬帝國建筑圣索菲亞博物館等。
托普卡珀宮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一角,系15~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施政中心。這座集不同風(fēng)格建筑于一身的王宮,主體工程完成于1478年。后來被辟為博物館,館中收藏和展出土耳其歷代帝王自世界各地收集的藝術(shù)珍品。
博物館珍藏有大約1萬多件中國瓷器,年代涵蓋元、明、清三個朝代。這些瓷器數(shù)量之多、質(zhì)地之優(yōu)、造型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難怪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前會長馮先銘先生說:“研究中國陶瓷器,不去看土耳其藏的中國瓷器,對一名陶瓷學(xué)家來說,是死不瞑目的事?!?/p>
圣索菲亞博物館,土耳其語拼寫為Aya So%,希臘語拼寫為Haghia Sofia,意為“神圣智慧”,這座建筑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建筑特色于一身,內(nèi)部的鑲嵌圖案上有基督的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兩種不同的建筑風(fēng)格向人們展示了其復(fù)雜的經(jīng)歷。
作為拜占庭帝國財富和權(quán)力象征的圣索非亞大教堂竣工于公元537年,曾是當(dāng)時帝國的主教堂——所有帝王均在此加冕,帝國所有的重要宗教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大教堂(博物館)外觀宏偉,內(nèi)部裝飾精致富麗。教堂主體呈長方形,長80.9米,寬70米。頂上有40扇窗子,室內(nèi)面積達7570平方米,內(nèi)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壁面鋪砌裝點。這座教堂的屋頂設(shè)計非常新穎,創(chuàng)造性地在中央使用了直徑33米的巨型圓頂,頂端距地面60米。為解決中央穹頂?shù)氖芰﹄y題,工程建造者發(fā)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shù)仍O(shè)計來支撐和分擔(dān)穹頂重量的建筑方式。
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占該城,國王穆罕默德二世對教堂贊賞有加,并決定把它變?yōu)槭澜缫了固m圣殿的中心。他下令將教堂內(nèi)所有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清真寺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大教堂的外貌。幾經(jīng)變遷之后,教堂于1935年被辟為博物館,教堂內(nèi)原被蓋住的基督教壁畫也基本都被恢復(fù)。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位于圣索菲亞博物館的對面,有6根尖塔,造型優(yōu)美,始建于1609年,1616年建成,是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筑藝術(shù)的珍品。清真寺中間由4根“象腿”基座承托一個大穹頂,四周有4個直徑為其1/4的小穹頂;寺內(nèi)禱告大廳可容納3500人做禮拜。其建筑特色在于大廳內(nèi)部地面鋪滿紫紅色的土耳其地毯,四壁全部由2萬多塊伊茲尼克藍色瓷磚裝飾,使禱告大廳充滿柔和靜謐的氣氛。于是,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藍色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