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胡適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眲⑸倨嬲f:“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泵珴蓶|說:“歷史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睂O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p>
中國歷史上的1840-1949
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這年的6月28日,英國侵略中國,鴉片戰(zhàn)爭正式開始。1949年7月,國民黨大部撤退至臺灣。這年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這一段近代史,有一段隱痛,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恥辱。
這一百年,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一百年,在恥辱中亟亟惶惶的一百年,在無邊的歷史曠野中哀號呼告等待破曉的一百年,也是加速度的一百年,來不及看風景的一百年,只爭朝夕、以一當十的一百年。
魯迅先生曾言:“中國是世界上國恥紀念最多的國家?!笨蓺v史是不容規(guī)避的,我們今天回頭看,多少思緒充斥心間。
《史間道》前言
“歷史的煙塵煙消云散,如今,忙于接軌的現(xiàn)代人,有誰還惦念著自己的國家、族群、歷史的光榮與夢想?大家更用心于享受已有的一切,更關(guān)心即將到手的東西,更擔心這場商業(yè)主義的饕餮大戲明天就會散場,于是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商品的大合唱。過去是不假思索地喊政治口號,現(xiàn)在是不假思索地消費,滿足于供大于求的新聞軼事、小道消息、垃圾劇,精神世界普遍的萎縮和平庸化,并逐漸滋生出一種令人恐怖的價值冷漠。
“這也許是一個需要從經(jīng)驗主義回溯理想主義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回到自己的歷史中,尋找自己的精神源頭,一種充滿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生能力的本源性的東西。從那些黑暗、恥辱、光榮與夢想的歷史大變局中重新審視我們的來路和去路,從那些曾經(jīng)被我們打倒、砸爛、燒掉的歷史的‘垃圾堆’中重新確立自己的歷史信念,走出災(zāi)難深重的精神淪陷?!?/p>
關(guān)于《史間道》
看朵漁的前言,再來對比今日我們的行為,不禁是要汗顏的。說到此,突然就想問問:除了清宮戲里的那幾個皇帝名臣,除了戲說奇解的古裝劇里的大人將軍,你還了解多少歷史?
當然,答案你不用說出來,放在你自己的心里,是煎是熬都行。
《史間道》不同于歷史書上的大事件鋪排,也正如作者所說,是用歷史的碎片、逸聞、邊角料來對這段歷史的一個清晰敘述。全文分為這么幾部分:悲風第一;遲暮第二;共和第三;啟蒙第四;梟雄第五;革命第六;國難第七;解放第八。
“在主流或官學(xué)的習慣性封閉言說之外,朵漁所講解的歷史更貼近了國民個體,他的歷史寫作是對歷史和大眾的敞開?!贝搜圆徊?,《史間道》正是將大事件大人物、小事件小人物穿插起來,讓作為個體的讀者,更容易進入這段歷史。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漠視歷史,亦等于背叛。
精彩選段
國學(xué)大師孫詒讓晚年得一美婦,能文,善理事,終日侍詒讓于樓上,7年未曾出門。樓上置長桌十余張,每桌均書卷雜陳,寫何條注,翻何書籍,即移坐某桌,“日移座位,十余桌殆遍”。入睡前,桌上書稿由夫人清理之。外人只知詒讓閉戶著書,但不知所著何書。7年后,始知與夫人孜孜不倦者,即《周禮正義》也。
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提出“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戊戌變法失敗后,黃遵憲隱歸故里梅城之人境廬,將自己數(shù)十年來的詩篇整理為《人境廬詩草》,號稱“晚清詩史”。廬近溪流,窗含山色,有一聯(lián)云:“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梅江?!?/p>
顧太清是個守寡的王妃,其詩名與納蘭性德相提并論。龔自珍仗著自己薄有詩名,前去勾搭,還特意寫了馬屁詩:“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來。人是傾城姓傾國,丁香花發(fā)一低回。”“空山徒倚倦游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再顧傾人國”,即顧姓也。此即曾引起京城軒然大波的“丁香花案”。此案一發(fā),龔定庵便一簫一劍飄然出京,留下家屬子女,并終其一生未再入京;顧太清亦受其牽累,被逐出王府。
經(jīng)學(xué)大師俞樾臨終前曾言:“吾一生無所長,唯著書垂五百卷,頗有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正前人之錯誤者,于遺經(jīng)不為無功。敝帚千金,竊自珍惜。子孫有顯赫者,務(wù)必將吾書全書重刻一版,以傳于世,并將堅潔之紙印十數(shù)部,游宦所至,遇有名山勝境,鑿石而納之其中,題其外曰《曲園全藏書》,庶數(shù)百年后有好古者,發(fā)而出之,俾吾書不泯于世?!?/p>
俞曲園辭世后,其弟子孫詒讓以一副長聯(lián)遙寄哀思:“一代碩師,名當在嘉定、高郵而上,方冀耄期集慶,齊算喬松,何因夢兆嗟叱,讀兩平議遺書,樸學(xué)銷沉同墮淚;卅年私淑,愧末列趙商、張逸之班,況復(fù)父執(zhí)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歸化鶴,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聲。”曲園老人去世后兩年,孫詒讓猝患中風,延至夏日,一代碩儒亦遽然而逝。
俞曲園自挽聯(lián)云:“生無補于時,沒無聞于世,辛辛苦苦著成二百五十卷書,流布四方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落落歷數(shù)半生三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p>
彭玉麟評價俞樾:“其淡如菊,其潔如蓮?!?/p>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隨身攜帶的俄國小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敦煌文書經(jīng)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摞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敦煌經(jīng)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
陳垣曾對胡適說:“漢學(xué)正統(tǒng)此時在北京呢,還是在巴黎?”兩人相對嘆氣,盼望10年后也許可以在北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