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位于安定門內國子監(jiān)街(明、清時稱成賢街),與國子監(jiān)為臨,是國子監(jiān)的一部分,原稱國子監(jiān)孔廟,是皇帝舉行國家祭孔典禮的場所。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的。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以后經多次重修。廟門內蒼松古柏,遮天蔽日。東西均有碑亭,兩側還有198方進土題名碑??逃?萬多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著名的有連中“三元”的3名狀元商鉻、錢藩、陳繼昌,賽金花的丈夫、狀元才子洪鈞,還有軍機大臣翁同穌等。往北有大成門,門內甬道東西又有牌亭11座,井亭1座。經過甬道即達廟的中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祭孔子時改建的正殿。大殿9開問,深5進,前有月臺重檐、廡殿頂,上覆黃琉璃瓦,白石臺基上有石欄環(huán)繞,與宮殿相同。殿中設有孔子牌位。東西配殿內設有孔子的72弟子及歷代名儒的牌位。廟內古代文物以十座石鼓最珍貴。
國子監(jiān)位于安定門內國子監(jiān)街。在孔廟西邊,右側門和孔廟相通。這里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是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正式建成的。他與孔廟相毗鄰,體現(xiàn)了中國“左廟右學”的傳統(tǒng)規(guī)制。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國家,所以當時的國子監(jiān),不僅有蒙古族子弟學習漢語,也選拔了一些漢族子弟來學習蒙語。明初改稱“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4年)又改稱“國子監(jiān)”。
“辟雍宮”是國子監(jiān)全部建筑的中心。這是封建皇帝講學的場所。自清代康熙以后,每一位皇帝即位,照例要到國子監(jiān)辟雍講學一次,稱作臨雍。建筑造型別致,特別華美。外面周廊環(huán)繞,周廊以外,又被水池圍繞起來。水池四周用漢白玉石欄桿維護,池岸四面又有四個噴水龍頭。用圓水將辟雍圍繞起來,構成所謂“辟雍圓水”。“辟雍”兩側各有33間的所謂“六堂”:東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西為修道堂、正義堂、廣業(yè)堂。六堂南邊各有房10間,與太學門相連,形成二進院落。院內有御碑亭、十三經石刻碑189座,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座。這些石經刻于乾隆年間,故稱“乾隆石經”。
“辟雍宮”的北面是“彝倫堂”,原是藏書的地方,后為學生上課的講堂。堂的東面是典簿廳;南面為繩衍廳,西面是典籍廳;南為博士廳。每廳都是三間。1949年后在國子監(jiān)設立首都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孔廟和國子監(jiān)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讖R和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