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現(xiàn)在的北京站口西北面的交通部、全國婦聯(lián)、北京政協(xié)等諸多辦公大樓建筑中,融人了許多已消失的胡同。“三坑四廟南衣袍”占月同即在其中。
“三坑四廟南衣袍”是當?shù)乩媳本┳魧ξ挥诂F(xiàn)朝陽門南小街西側(cè)到東單此大街南段這一片街巷的統(tǒng)稱。所謂“三坑四廟”,即指位于這片地區(qū)的原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予后坑三條胡同和與之相通相連的大土地廟、小土地廟和娘娘廟、火神廟四條胡同。原南衣袍胡同則是現(xiàn)在的朝陽門南小街西側(cè)南起的第一條胡同。其實這片地區(qū)的胡同還有很多,如現(xiàn)仍部分存在的北極閣、新開路和已消逝的棲鳳樓、扁擔、小三條、黃獸醫(yī)胡同等,但多年來這里的人們一直將這片地區(qū)的街巷概括稱為“三坑四廟南衣袍”,久而久之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據(jù)傳在清朝時,這片地區(qū)的寺廟很集中,其中就有大土地廟、小土地廟、火神廟和娘娘廟,其所在的街巷也就以此為胡同名就這么流傳下來。我們家從解放前就在它們附近的南衣袍胡同居住,但從未見過這些廟,我們的長輩說也沒見過,因此大概早就“廟去名留”了。
至于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胡同的來歷,據(jù)傳其所在地原是明朝皇家養(yǎng)大象的象坊。原有大坑,是大象洗澡、嬉水的水塘。后來,這些坑漸漸被填平并蓋房住進了人,于是這里的百姓就稱這幾條街巷為象鼻子前、后、中坑。
象鼻子前坑是一條東西走向的筆直的的胡同,其西通火神廟胡同,東通象鼻子巾坑胡同,中間有一口通原南衣袍胡同;“中坑”是一條基本為南北走向的胡同,形狀像一條拐杖,其南端通原南衣袍胡同,北通原方巾巷胡同,即現(xiàn)在的朝陽門南小街;比較復雜的是象鼻子后坑胡同,它七扭八歪很不規(guī)則,既有東西向胡同段又有南北向胡同段,但都彼此相通。該胡同有三個出口:東口通象鼻子中坑胡同,南幾通象鼻子前坑胡同,西口通火神廟胡同。如果把“三坑四廟南衣袍”的諸多胡同畫在一張平面圖里,恰恰是‘張桕似長方形的圖,而目,占據(jù)了這一地區(qū)的絕大部分而積,看來當時老百姓將這一地區(qū)的街巷統(tǒng)稱“三坑四廟南衣袍”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些胡同里大多住戶是大雜院里的普通人家,除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民族的住戶共同居住的大雜院外,在這些胡同內(nèi),也有不少獨居一戶的四合院,包括二進四合院。當然在“文革”后,這些四合院的絕人部分也變成了大雜院,而目,其院內(nèi)建筑結(jié)構(gòu)和住戶成分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昔日這些四合院里,有不少講究的院子里曾住過不少名人,留下了不少名人軼聞。
如原小土地廟胡同3號是著名人士邵寶元老先生的住宅。邵老先生為人忠厚善良,他于1900年十兒歲時便到剛成立的北京飯店去當“小弦”(伙計),后來被提升為經(jīng)理,而且是北京飯店的第…個華人經(jīng)理。從1900年到1948年,一千就是48年,他是北京飯店歷史的最好見證人。邵老先生于97歲高齡時逝世,直到逝世前他的思維一直很清晰。在他96歲高齡時,中央電視臺的趙忠祥先生還到他家采訪他,并在電視播放了采訪情況;北京飯店的領(lǐng)導也曾在他晚年時請他到飯店參觀并征求意見;在曾播放過的一部電視連續(xù)劇《藍色檔案》里的劇中人物就有他……
再如,原象鼻子中坑胡同有一所著名的象鼻子巾坑小學,學校東鄰的大院里,曾住過著名人士梁思順女士,她是清朝末年著名人士梁啟超9個子女中的老大,是梁思成的姐姐。據(jù)說她精通幾國語言,是一位才女。她多年患病在床,可惜在“文革”中,體弱多病的她在受到?jīng)_擊后不幾天就逝世了。象鼻子后坑胡同曾住過一位國務院某部的領(lǐng)導同志,火神廟胡同曾住過一位著名的畫家和…位中醫(yī)……
南衣袍胡同據(jù)傳是明朝奸臣宰相嚴嵩被皇帝罷黜后,令其身披相袍,手持銀碗沿街討飯。百姓恨之入骨,因此無人舍飯給他。后來,嚴嵩走到一條胡同時,身上相袍掉在地上,他已餓得無力撿起。這條胡同便被人稱作“衣袍胡同”,后又改稱南衣袍胡同。胡同內(nèi)大雜院居多,但也有幾個“特殊”的院子,如原7號是一所有幾個跨院的大院,是“兩航起義人員”的宿舍,著名的人民解放軍將領(lǐng)鐘赤兵將軍也曾在此院居住過。由于該院有一扇寬大的紅色院門,所以當?shù)鼐用窠y(tǒng)稱此院為“大紅門“。原21號院是個獨門獨院,是著名的中醫(yī)小兒科醫(yī)生劉煥云女士的住宅。
在昔日“三坑四廟南衣袍”這些胡同里,還有養(yǎng)奶牛賣牛奶的經(jīng)營住家(俗稱“牛奶房”)、油鹽店(賣油鹽醬醋的個體小店)、合作社(也是賣油鹽醬醋等生活零用品的小商店的俗稱,叫此名稱的一般是所謂“公家的”)、早點鋪、托兒所、小學校(如上述著名的象鼻子中坑小學)、鞋鋪、私人診所、豆腐房(做豆腐、豆汁等并賣這些食品)等。所以在上世紀50、60年代,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人們,在胡同內(nèi)就能買到日常生活必需用品和所需要的基本服務。由于這一帶的胡同條條相通,所以這一帶居民出行非常方便。
不管是諸多住戶群居的大雜院,還是獨門獨戶獨居的四合院,胡同里的居民多少年來共同經(jīng)歷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大雜院的居民盡管有時也為一些瑣事發(fā)生爭吵,但很快便和好如初。多年來,胡同內(nèi)的同院、鄰院的人們大多和睦相處,互相幫助,體現(xiàn)了流傳多年的“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tǒng)。
在北京,像“三坑四廟南衣袍”這樣諸多已消逝的老胡同,對于50歲以下的人來講,可以說根本沒見過;就是60歲以上的人如果不是附近的住戶,恐怕也難知舊貌,更難知其詳。所以,憑自己記憶,如實地介紹一下這些胡同的情況,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這里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在現(xiàn)在北京站口的西北角、交通部辦公大樓前有兩棵用鐵柵欄圍起的棗樹,據(jù)說已有幾百年歷史。如今這兩棵棗樹被很好地保護起來。它們大概也可以算是這片地區(qū)諸多已消逝的胡同的“歷史見證人“吧。老住戶走過這里,看到這兩棵棗樹,會引起對已消逝的胡同和往事的回憶。